1、求吕端传的翻译
,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一代名相
在距今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的吕端,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朝中宰相和参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吕端这个人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才,好舍施。
吕端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对,有人反对重用吕端,其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这个时候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当心,太宗还作过一首钓鱼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部钓鱼人。这诗中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的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过后数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
吕端任宰相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使太宗听到的违章多是褒奖之辞,对吕端的印象当然就更好了。
吕端当宰相那一年是道元年(公元995年),是由参知政事的官位上改任宰相的,可当时吕端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太宗曾后悔自己对吕端作用太晚了。
即使这样,太宗也曾有过顾虑,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对寇准的使用,恐有吕端官居相位以后在寇准之上,使寇准心中不平,就采取了一个临时过渡的办法,作为权宜之讦。太宗让时任参知政事的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也就是说,让吕端和寇准隔日轮流执掌相府大计,他俩平起平坐,太宗则从旁加以观察。
当时送到朝中的奏折很多,而朝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但是众说纷云,没有个统一的决断性的意见,“惟端罕所建明。”经过一段观察之后,宫内付出太宗的亲手戒谕:“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这一道谕旨,无疑是太宗对吕端的更大信任和重用。吕端感到事已至此,再谦让也就不妥当了,于是他未加推辞欣然从命,履行公事。实际上这时吕端才真正成了名符其实的、有职有权的当朝宰相。以致数年后吕端的名声远扬,而且传至后代,被称为一代名相。
“大事不糊涂”
这句话,本是太宗多手体察吕端处事为人的一种无可辩驳的评价,而且也确实反映了吕端的人口和才干的真实情况。从历史书籍中能找到的,能说明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事例有以下两件事:
其一,太宗曾向吕端问过计策,说自从汉唐以来,有过封乳母为夫人的事情,要吕端拿个主意,如今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回答说:以前汉唐朝代跟现在不同,那个时候或者是因国大,或者是因为名声好,才那样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这么说吧,法无定法,礼无定制。吕端这番话使得太宗大开心窍。
其二,吕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的奏请圣上将相位让给了寇准,由寇准接任宰相,吕端自己又做了参知政事那个有相职无权的谋事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可是吕端支队偏偏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在当时传为佳话。
有这样的事实,加之平时吕端临朝很少发表高谈阔论,就有些人误认为吕端是个糊涂人,然而宋太宗却认为这都是一些小事,吕端只不过是“小事糊涂”罢了,遇有“大事不糊涂”
太宗的话是言出有据的。宋时,天下战事此伏彼起,内部也不够统一。西夏李继迁造反,搅得西部边境不安,宋出兵攻夏。宋保安年逮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把她杀了。为此,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有何意见。当时,寇准没有不同意见拿出来献上。在寇准退朝的时候,被吕端瞧见。吕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谋划当中。就让寇准留步问个究竟。吕端问寇准:“太宗是不是提到找我吕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准说:“没有!”
吕端心想口出:“边关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让我知道,若是有军国大事,商量大的计策,我吕端身为当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准听了吕端这番话,觉得这件事确实重大,就将方才太宗召见他是为了处置李继迁之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问寇准:“圣上打算怎么处置呢?”寇准回答:“圣上的意思是把她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示众,打算用这种 处置方法来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们。”吕端听到这个地方忙说:“若是这么处置了,可不是什么好办法。”于是吕端又亲自上朝动本,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他为了说服太宗,还用秦、汉项司欲杀邦之父的故事相劝说,他说:“李继迁是个反叛之人,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能逮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不能的话,不就结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坚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吗?”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照你这么说,对李继迁的母亲该当如何处置呢?
吕端见太宗有了活话,便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他说:“以本人想到的不算高明的办法,请圣上想想,是否把她放到延州那个地方去,派人好好护养着她,以此招睐李继迁回心转意,不再造反。这样的话,虽说李继迁不可能马上就降宋,但是,我们终究可以用他母亲在宋来拴住他的心。至于他母亲的生死大权,还不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太宗听了吕端的这种深谋远虑的想法,心里想吕端真是聪明过人。想我朝中有这么多大臣,没有人提出过吕端这样的高明意见,差一点误了我的大事。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德明念在宋朝对侍他奶奶的情份上,就归顺了宋朝。宋朝待他也不差,让他当了宋朝的下传侍郎兼兵部尚书的官职,终于使夏归宋。
还有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拥立太子真宗继位的问题上,发生的拥护和反对的斗争。那还是宋增宗在世的时候,太宗的身体有病,就安排了后事,立真宗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扫掌宋朝天下,并且让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项事宜。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朝中有一些内侍和大臣,对太宗死后由谁来继位发生分歧,甚至演变成一场宫庭斗争。
朝中有个内侍叫王继恩,他嫉妒太子过人,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他就起了歹心邪意,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告谋另立太子,以便让他们认为合适的人继承王位。
太宗的病不治而终。太宗驾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无主。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觉察到可能有什么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许他出入。然后自己急奔朝庭。吕端被召到朝庭以后,皇后对他说,现在皇上不在世了,按说立太子就是为了让他继承王位,这也是合乎情理,顺理成章的事情,看看现在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听罢皇后的话,就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么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后。”皇后听了吕端的话,让太子到福宁庭中坐上了王位。
太子真宗继位后,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朝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一看是这个样子,宁是站在殿下不拜。当时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寻思了一下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这时皇后让真宗照吕端所说的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三呼万岁。
接着真宗对阴谋另立太子的那几个奸侫,一一做了处置;贬李继勋为使臣,到浔州;贬王昌龄为忠司马;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在均州安置;一下子把这些人都从朝中除了名,流放到浔州,连带家眷同出京城。两年后王继恩就死在了贬所。真宗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真宗继位后,每次接见朝中大臣,都对吕端很恭敬,肃然拱揖,不呼其名;因为吕端长得体大肥胖,宫庭台阶稍高一点的,真宗都特别关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讨军国大事时间长了议论不休的时候,吕端却能说出轻重缓急,并且条理分明,条条是道。吕端的意见每次都被真宗所采纳。
“宰相肚里能撑船”
历史上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也是来源于对吕端气量的一种赞誉。据传吕端在相位的时候,曾遭奸臣陷害,被消官还乡为民。吕端得旨后二话没说,便和书章背上行囊,挑上书籍,离开京城上路向家乡走去了。
吕端在路上行走数日,回到自家门口时,见家中正在设宴摆席大办喜事,原来是为老弟结婚设宴,有不少当地官吏和豪绅参加赴宴。这些人见吕相爷回来了,又是大礼参拜,又是重上厚礼,只弄得吕端哭笑不得。他见此情景只好当众言明真相:“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还乡为民了!”谁曾想到,吕端的实言出口,竟使得那些势力眼的官吏和豪绅们个个百色突变,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视,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礼品离坐而走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在这个时候,村外传来了马蹄声声,鞭声脆震长空。原来是皇上派御史来给吕端下旨的。那御史骑马直到吕端家门口,下马便大声喊道:“中端接旨!”只见吕端急率全家老细,跪在地上静听“旨意”。大家的心蹦蹦地跳着,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唯有吕端本人心中有数,猜出十之八九。只听那御史宣旨道:“吕端回朝复任宰相,钦此!”全家人听后三呼万岁。
方才散去的那些和豪绅,闻听吕端又官复原职了,个个面红耳赤,张目结舌,心中着实难堪。只好重新相聚,拉下脸皮,回到吕府重新送礼贺喜,支吾其词,听不清说了何等言语。吕端对于这些势力眼们的行为表面上无动于衷,可心中暗笑。
在那些官吏当中,自然少不了本县那位七品知县。他坐着轿子走后复返,忙跪在吕端面前,一边像捣蒜棰子似的给吕叩头,一边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相父,我不是人,大人不怪小人过。”吕端的书童很是生气,上前揪住那知县说:“大胆狗官,竟敢戏弄我家相爷,摘去你的乌纱帽!”
书童此举,吓坏了那个知县,他便双手紧捂头上的乌纱帽。吕端这时才上前拉隹书童道:“不要这样!”收童很生气地说:“相爷,像他这样的势力眼,不能饶恕!”
“小弟呀,此言差矣!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们就应高兴,不必惩罚他了。我们何必强迫别人做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吕端说过这些话,感动得那位知县非常内疚,忙说:“相爷呀!相爷,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哪!来,相爷,兄弟的喜事咱们重新操办,我给新娘抬轿子。”
吕端闻听此言,心想,我倒看看知县做何游戏。谁知那知县真的让新娘坐上花轿,他和三班衙役们抬着轿子,吹吹打打地沿村转了一圈,弄得吕端只是大笑,笑这些势力眼们的所做所为。可是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传开了,一直传至千年后的当今。
“难不倒”的相爷
吕端为宫40年,为相4年,不傲不贪,两袖清风,也不与贪官污吏们来往。深得百姓称道。因此,那些贪官污吏,屡屡想方设法算计他。
有一年春天的一日,风和日丽。宋太宗在御花园摆酒筵,宴请满朝群臣。在鼓乐声中文武百官,个个入席就坐,把酒举盏。大家兴致一时浓烈,奸臣王继恩趁机在太宗面前捉弄吕端,想给他难堪,便说:“圣上,为助今日酒兴,何不出几个题,叫吕相爷答来?”
太宗一听,倒觉合乎本意,便唤过吕端道:“朕来问你,当今何处酒好?”
“杏花村酒最好。”吕端脱口而出从容笑答。
太宗又问:“何以见得呢?”
吕端笑答:“有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时酒价每升多少银两呢?”太宗追问到这个地方,众人都为吕端捏着一把汗,惟恐吕相爷答不出来。可王继恩却心中暗喜,他想,这回看吕端怎么回禀圣上。可是吕端却显得轻松坦然。他先是看了一下众人,然后不慌不忙地向太宗沉吟道:“这酒价吗—”他故意顿住了以后的话。王继恩借机接过话茬说:“吕相爷因何不往下说了呢?”
吕端看了王继恩一眼,从容地说出:“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
王继恩听后又觉有缝可钻,就机说道:“启禀圣上,吕端他分明在欺骗圣上,相隔一百多年的酒价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太宗问道:“吕爱卿你且说来。”
吕端很坦然地说:“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绝无差错,臣记得杜甫有诗:‘速来相见钦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太宗大喜道:“杜甫诗真可称为一代史书也!吕爱卿,你呀,一代奇才呀!”
众人听得吕端如此熟读唐诗,又如此切题,个个翘起了大拇指。可是王继恩仍不死心,又出花招,想把吕端灌醉,让他酒后丢丑,好让圣上加罪于他,便请圣上为吕端换大酒杯饮酒。太宗依了王继恩,让吕端换大杯。吕端本来酒已差不多了,却唤道:“告官家换大杯饮酒!”
吕端话音刚落,王继恩又觉有缝可钻,乘机挑唆道:“万岁,吕端借酒气诬蔑圣上为官家,还不问罪?”
未等太宗问话,吕端对太宗道:“启禀圣上,为臣没有醉酒,也没有犯上,只是引经据典让圣上心悦一番罢了。”王继恩又添油加醋地追问吕端:“你称圣上为官家,还不是犯上?”
此时,吕端已是怒不可遏,指着王继恩说道:“你这个人,因何连称圣上为官家都不知道,还配在朝为官吗?”
太宗忙道:“吕爱卿,快给朕讲来!”
吕端便慢条斯理地说:“臣记得在蒋济万机里说过‘三后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连三皇五帝都称官家,我称圣上为官家,并无过错呀!”
太宗听后点头称是,众人也十分叹服。王继恩觉得事情不妙,便偷偷溜之乎也。太宗又举杯与吕端畅饮,众人也纷纷向吕端敬酒。都说:“真是难不倒的吕相爷呀!”
在真宗为帝之时,实相吕端久病不僡。真宗为了解除吕端的劳累,下了一道诏书,免法了吕端每日朝拜的礼仪。有事靠书信沟通视事。并授以太子太保,卒后赠司空。吕端在世66年。
回答者:赶杀 - 经理 五级 3-30 15:31
其他回答 共 13 条
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现廊坊市安次区)人。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上进,终成大器。
在距今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的吕端,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朝中宰相和参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吕端任宰相时后,办事持重稳当,公道而廉洁,深得朝中朝外各方面的好评。使太宗听到的声音多是褒奖之辞。吕端为官40年,为相4年,不傲不贪,两袖清风,也不与贪官污吏来往,深得百姓称道。在真宗为帝之时,宰相吕端久病不愈。真宗为了解除吕端的劳累,下了一道诏书,免去了吕端每日朝拜的礼仪。有事靠书信沟通视事。并以太子太保,卒后赠司空。吕端在世66年。
回答者:沙酷辣 - 见习魔法师 二
2、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一、《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二、吕端“不糊涂”事迹:
事迹一:
1、安抚李继迁。李继迁是党项族人,曾归顺北宋,后来叛宋。一次在与宋军的交战中,他没有保护好他的母亲,老娘当了宋军的俘虏。这个消息报到朝廷后,准备在边境上大张旗鼓的把老太太杀掉,以惩戒那些与朝廷作对的人。寇准从太宗处回去时,经过宰相的办公地,吕端猜想可能是要与他商议大事,就对寇准说: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我没必要知道。如果是军国大事,我位居宰相,你应该告诉我。虽然不是军国大事,但寇准也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吕端说:这样做好像不太合适,请你暂缓处理,我去找皇帝说说。
2、他来到太宗面前说了一通道理,太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不如在延州(陕西延安)妥善安置老太太,对李继迁实行攻心战,虽不一定能招降,但他母亲总还在我们的掌握中。太宗连连说好:多亏了你,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后来,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继迁则在1004年攻打吐蕃的时候中箭身亡,他的儿子归顺宋朝。吕端的高瞻远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事迹二:
1、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由于在太祖与太宗的交替过程中,曾出现了“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因此在太宗病危的敏感时期,吕端每天都陪着太子(宋真宗)到太宗的床前探望。当时得宠的宦官王继恩担心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就先串通好了皇后,再暗中勾结了参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掌管御林军)李继勋、知制诰(管草拟诏书)胡旦等人,图谋拥立楚王赵元佐(太宗的长子),一场宫廷政变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着。
2、太宗一咽气,皇后马上就派王继恩召见吕端,计划逼着吕端同意立楚王为君。其实在他们刚开始谋划的时候,吕端已经有所耳闻了,现在听到皇后召他人宫,知道局势可能有变,就果断地把王继恩锁在了自己家的书房中,派人严加看守,然后入宫晋见。果然,皇后对他提出了立楚王的问题,吕端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先帝在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太子,我们怎么能不听他的话呢?由于谋变的关键人物王继恩已经被控制了起来,皇后一时也没了主意。吕端趁热打铁,率领大臣共同保太子(真宗)继位。
3、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上垂帘接受群臣的朝拜,吕端站在底下不肯下跪,要求卷起帘子来,然后登上台阶察看确实是真宗本人,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磕头跪拜。接着,又把那几个犯上作乱的分子发配到外地,彻底平息了这场争端,确保了政权的稳固。
(2)太仆寺街违章扩展资料:
1、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 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后毛泽东借其赞扬叶剑英。
2、吕端大事不糊涂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3、外地牌照的车在北京哪个时间段可以进二环以内
外地牌照的车在全天都不可以进入北京市二环内。二环路主路(全线)、长安街及延长线新兴桥(不含)至国贸桥(不含)之间路段、广场东侧路、广场西侧路、北池子大街、南池子大街、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府右街、北长街;
南长街、人大会堂西路、正义路、台基厂大街、西安门大街(西四南大街至府右街之间路段)、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北池子大街至东黄城根北街)、地安门内大街、景山后街、景山西街、景山东街、西什库大街西岔(西什库大街至西安门大街),禁止外省、区、市核发号牌(含临时号牌)的载客汽车通行。
(3)太仆寺街违章扩展资料:
外埠号牌载客汽车的限行规定是只针对二环主路的,二环辅路及其跨线桥桥下路段均不在限行范围之列。驾驶外埠号牌载客汽车如果要前往二环路周边,只要避开工作日早晚高峰及尾号限行的时段,都是可以在二环辅路正常通行的。
如果驾驶外埠号牌的载客汽车,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横穿长安街及延长线,是不违反限行规定的,但在限行时段内是不能左转或右转进入长安街行驶的。
4、《北宋名相吕端》文言文翻译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他的父亲吕琦,是兵部侍郎。吕端年少时聪敏爱学习而且一点即透,凭借家里的余荫成了千牛备身。曾经当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了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太祖即位,升为太常寺丞、兼浚仪县的知县,同时兼任定州同判。开宝年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出使契丹,任命代理太常寺少卿的吕端为使团副使。开宝八年,调吕端去洪州任知州,还未赴任,就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兼成都府知府,赐金紫。吕端为政清正不苛细[苛细:要求严格且琐碎,能使远处的人得到安定。
当时是秦王赵廷美治理京畿,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宋太宗征河东,秦王赵廷美可能继续留在京都,吕端上告廷美说:“您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应当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而您是皇上的亲人也是贤臣,应当上表跟随圣上。现在主上滞留京都,不合适啊。”于是赵廷美上表请求随皇上亲征。不久吕端因为受到王府亲吏贿赂执事者违背皇上的诏令买卖树木的牵连而获罪,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又转移到汝州,又当回了太常寺丞、判寺事。外调蔡州任知州,因为政绩良好,蔡州的官员和百姓上书希望吕端能留任。改任祠部员外郎、开封县知县,后升为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使高丽时,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上其他人都十分恐慌,而吕端却好像(只是)在书房读书,(十分镇定)。后来升为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又被选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就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治理京师开封时,吕端成为开封府判官。许王死后,有人揭露许王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所以吕端因辅佐许王无功而获罪,皇上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去吕端府中审问此事。吕端正在处理公务,于是慢慢的起身敬候,这两人说:“奉皇命审问您。”吕端神色镇定,回头告诉随从说:“去我的官帽来。”这两人说:“怎至于这样?”吕端说:“天子要讯问,就是罪人,怎么能在堂上面对主讯人?”随即下堂,且有问必答。吕端被降职为卫尉少卿。正值设立考课院,群官有负责贬谪豁免分发俸禄的,皇帝召见他们并询问对答,都流泪不止,推辞说环境艰苦。到吕端,当即上奏说:“臣先前辅佐秦王府邸,因为没有监督好府内官员,而贬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弃又提拔任用为正职。现今许王暴病而死,臣辅佐无功,陛下又不严加贬谪,使臣在朝内任职,臣罪过很大而福气很深哪!现在有主管官员升谪褒贬的工作了,如果能成为颖州副使,臣就如愿了。”宋太宗说:“朕自然是了解你的。”不久,回复了原有的职务,为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官拜参知政事。
当时赵普在中书省,曾说:“我看吕端向陛下禀报事情,得到嘉赏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忧惧,也不曾表现在言语上,是真正具有宰相才能的人啊。”一年后,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官拜参知政事。吕端请求自己居寇准之下,宋太宗当即任命吕端为左谏议大夫,地位在寇准之上。每次皇帝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必定要说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又提拔拜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
当时吕蒙正是丞相,而宋太宗想让吕端当宰相,有人说曰:“吕端为人胡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拿定主意要任吕端为宰相。正好当时在后苑举办曲宴,宋太宗作《钓鱼诗》,其中一句:“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宰相非吕端莫属。几天后,罢黜吕蒙正并任命吕端为宰相。以前,吕端的哥哥吕余庆,建隆年间就以地方军政老一代的大官的资格参预过军国大事,现在吕端又居相位,当时的舆论都非常敬重他。吕端经历官场仅四十年,到现在突然间被提拔,宋太宗遗憾地认为太晚重用他了。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明简要为务。他考虑到与寇准同一级别,而自己先居相位,恐怕寇准感到不平,于是请皇上同意让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时间进政事堂主持用印,宋太宗同意了。当时在上书发表意见时,其他朝臣大多持有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明确的表态。一天,皇帝发出手谕:“今后中书省有事必经吕端详细提出意见后,才能上奏。”吕端于是越来越谦让且不自己做主。
以前 ,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上奏说俘获了他的母亲。于是,太宗就想杀掉她,由于寇准作为枢密副使,宋太宗单独召寇准讨论这事。寇准出来,经过宰相办公的地方时,吕端怀疑是商量大事,留住寇准说:“皇上告诫你不要向我讲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防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吕端既然备位宰相,就不可不知道。”于是寇准就把事情告诉他,吕端说:“如何处理?”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杀掉她,警告那些凶恶叛逆的人。”吕端说:“若果一定要这样的话,恐怕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请稍等,我再去请示一下。”然后吕端对宋太宗说:“过去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想煮死他,刘邦说:‘希望您能分我一杯肉汤。’作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日李继迁可以抓到吗?若其不然,只能白白的结下仇怨,使其叛心更加坚决而已。”宋太宗说:“那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应该把她安置于延州,好好养起来,就可以招来李继迁。虽不能马上要他投降,但总能使他有所牵挂:你的母亲的命运就在我们手上。”太宗拍着大腿说好:“要不是你,差点就误了我的大事。”当即就照他的法子去做。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后来李继迁的儿子竟然投降宋朝并请求归附,就是吕端的办法所产生的效果。后来吕端进升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所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于是侍奉皇太子赵恒到福宁庭中。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平身站在殿下并不参拜,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皇帝任命李继勋为使相,去了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的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在均州,胡旦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流放浔州,家产充公。
宋真宗每次召见辅佐的大臣,只在吕端面前谨慎有礼,不称呼他的名。又因为吕端比较胖,宫庭阶戺又有些陡,就特地令木工为他纳陛。曾经在偏殿召见吕端,了解以前处理的军国大事,而吕端则述说现在要紧的事物,很有条理,宋真宗也都能很好的接受。吕端加官右仆射,监修国史。第二年夏天,吕端病了,皇帝下诏免去他的日常觐见,任命他为中书视事。吕端上疏想要辞官,宋真宗不准。十月,以太子太保的身份被免职。吕端休假过了三百天,有的主管官员说应当停发俸禄,于是皇帝就下诏恩赐吕端的待遇跟以前一样。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他,吕端起不来,皇帝就百般的安抚慰藉。卒,享年六十六岁,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正惠。
自己选一段!
如果帮到您的请采纳,谢谢!
5、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
原文出自《二十史全译·宋史·列传第四十》中“吕端列传”,即:
原文内容: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晋兵部侍郞。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郞、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郞、直史馆。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开宝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使契丹,以端假太常少卿为副。八年,知洪州,未上,改司门员外郞、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郞,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者违诏市竹木,贬商州司户参军。移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改祠部员外郞、知开封县,迁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俄拜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鞫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即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颖州副使,臣之愿也。”太宗曰:“朕自知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擢拜户部侍郎、平章事。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会曲宴后苑,太宗作《钓鱼诗》,有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以属端。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初,端兄余庆,建隆中以藩府旧僚参预大政,端复居相位,时论荣之。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进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以继勋为使相,赴陈州。贬昌龄忠武军司马,继恩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旦除名流浔州,籍其家赀。
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加右仆射,监修国史。明年夏,被疾,诏免常参,就中书视事。上疏求解,不许。十月,以太子太保罢。在告三百日,有司言当罢奉,诏赐如故。车驾临问,端不能兴,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妻李氏泾国夫人,以其子藩为太子中舍,荀大理评事,蔚千牛备身,蔼殿中省进马。
原文大意: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他的父亲吕琦,是兵部侍郎。吕端年少时聪敏爱学习而且一点即透,凭借家里的余荫成了千牛备身。曾经当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了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太祖即位,升为太常寺丞、兼浚仪县的知县,同时兼任定州同判。开宝年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出使契丹,任命代理太常寺少卿的吕端为使团副使。开宝八年,调吕端去洪州任知州,还未赴任,就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兼成都府知府,赐金紫。吕端为政清正不苛细[苛细:要求严格且琐碎,能使远处的人得到安定。
当时是秦王赵廷美治理京畿,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宋太宗征河东,秦王赵廷美可能继续留在京都,吕端上告廷美说:“您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应当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而您是皇上的亲人也是贤臣,应当上表跟随圣上。现在主上滞留京都,不合适啊。”于是赵廷美上表请求随皇上亲征。不久吕端因为受到王府亲吏贿赂执事者违背皇上的诏令买卖树木的牵连而获罪,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又转移到汝州,又当回了太常寺丞、判寺事。外调蔡州任知州,因为政绩良好,蔡州的官员和百姓上书希望吕端能留任。改任祠部员外郎、开封县知县,后升为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使高丽时,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上其他人都十分恐慌,而吕端却好像(只是)在书房读书,(十分镇定)。后来升为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又被选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就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治理京师开封时,吕端成为开封府判官。许王死后,有人揭露许王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所以吕端因辅佐许王无功而获罪,皇上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去吕端府中审问此事。吕端正在处理公务,于是慢慢的起身敬候,这两人说:“奉皇命审问您。”吕端神色镇定,回头告诉随从说:“去我的官帽来。”这两人说:“怎至于这样?”吕端说:“天子要讯问,就是罪人,怎么能在堂上面对主讯人?”随即下堂,且有问必答。吕端被降职为卫尉少卿。正值设立考课院,群官有负责贬谪豁免分发俸禄的,皇帝召见他们并询问对答,都流泪不止,推辞说环境艰苦。到吕端,当即上奏说:“臣先前辅佐秦王府邸,因为没有监督好府内官员,而贬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弃又提拔任用为正职。现今许王暴病而死,臣辅佐无功,陛下又不严加贬谪,使臣在朝内任职,臣罪过很大而福气很深哪!现在有主管官员升谪褒贬的工作了,如果能成为颖州副使,臣就如愿了。”宋太宗说:“朕自然是了解你的。”不久,回复了原有的职务,为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官拜参知政事。
当时赵普在中书省,曾说:“我看吕端向陛下禀报事情,得到嘉赏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忧惧,也不曾表现在言语上,是真正具有宰相才能的人啊。”一年后,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官拜参知政事。吕端请求自己居寇准之下,宋太宗当即任命吕端为左谏议大夫,地位在寇准之上。每次皇帝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必定要说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又提拔拜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
当时吕蒙正是丞相,而宋太宗想让吕端当宰相,有人说曰:“吕端为人胡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拿定主意要任吕端为宰相。正好当时在后苑举办曲宴,宋太宗作《钓鱼诗》,其中一句:“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宰相非吕端莫属。几天后,罢黜吕蒙正并任命吕端为宰相。以前,吕端的哥哥吕余庆,建隆年间就以地方军政老一代的大官的资格参预过军国大事,现在吕端又居相位,当时的舆论都非常敬重他。吕端经历官场仅四十年,到现在突然间被提拔,宋太宗遗憾地认为太晚重用他了。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明简要为务。他考虑到与寇准同一级别,而自己先居相位,恐怕寇准感到不平,于是请皇上同意让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时间进政事堂主持用印,宋太宗同意了。当时在上书发表意见时,其他朝臣大多持有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明确的表态。一天,皇帝发出手谕:“今后中书省有事必经吕端详细提出意见后,才能上奏。”吕端于是越来越谦让且不自己做主。
以前 ,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上奏说俘获了他的母亲。于是,太宗就想杀掉她,由于寇准作为枢密副使,宋太宗单独召寇准讨论这事。寇准出来,经过宰相办公的地方时,吕端怀疑是商量大事,留住寇准说:“皇上告诫你不要向我讲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防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吕端既然备位宰相,就不可不知道。”于是寇准就把事情告诉他,吕端说:“如何处理?”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杀掉她,警告那些凶恶叛逆的人。”吕端说:“若果一定要这样的话,恐怕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请稍等,我再去请示一下。”然后吕端对宋太宗说:“过去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想煮死他,刘邦说:‘希望您能分我一杯肉汤。’作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日李继迁可以抓到吗?若其不然,只能白白的结下仇怨,使其叛心更加坚决而已。”宋太宗说:“那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应该把她安置于延州,好好养起来,就可以招来李继迁。虽不能马上要他投降,但总能使他有所牵挂:你的母亲的命运就在我们手上。”太宗拍着大腿说好:“要不是你,差点就误了我的大事。”当即就照他的法子去做。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后来李继迁的儿子竟然投降宋朝并请求归附,就是吕端的办法所产生的效果。后来吕端进升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所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于是侍奉皇太子赵恒到福宁庭中。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平身站在殿下并不参拜,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皇帝任命李继勋为使相,去了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的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在均州,胡旦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流放浔州,家产充公。
宋真宗每次召见辅佐的大臣,只在吕端面前谨慎有礼,不称呼他的名。又因为吕端比较胖,宫庭阶戺又有些陡,就特地令木工为他纳陛。曾经在偏殿召见吕端,了解以前处理的军国大事,而吕端则述说现在要紧的事物,很有条理,宋真宗也都能很好的接受。吕端加官右仆射,监修国史。第二年夏天,吕端病了,皇帝下诏免去他的日常觐见,任命他为中书视事。吕端上疏想要辞官,宋真宗不准。十月,以太子太保的身份被免职。吕端休假过了三百天,有的主管官员说应当停发俸禄,于是皇帝就下诏恩赐吕端的待遇跟以前一样。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他,吕端起不来,皇帝就百般的安抚慰藉。卒,享年六十六岁,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正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