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动新能源 > 电动汽车现状

电动汽车现状

发布时间:2020-08-03 20:15:48

1、电动汽车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优点:
一、电动汽车的优点首先是节约能源,因为电动汽车的主要能源是电力,也就是说根本不会用到汽油,这样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污染排放量几乎是零,对于保护环境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属于环保出行工具。
二、中国政府目前对于电动汽车政策方面有一些扶持,虽然力度已经减小,但是起码在一线城市的话,你会得到一些好处。首先你上牌的话会比较容易,其次税费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对拿不到车牌的老百姓比较有吸引力。
三、电动汽车驾驶起来比较方便,目前电动汽车就是一个档位,也就是说几乎不需要怎么样操作。前进的速度方面主要看你踩加速的力度而定,因此驾驶起来比较方便,也比较容易上手。
缺点:
一、电动汽车的缺点也比较多,首先电动汽车市场方面使用的人比较少,因此电动汽车维修的费用高昂,一旦出现任何的问题,那么必须去4S店面进行保养,这样一次下来价格至少在一千元左右。
二、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因此保值增值率更加低,一般新买的电动汽车,只要一到消费者手里,直接贬值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样下来买车的消费者损失惨重,只能自己使用,卖掉的话可以说极不划算!
三、我们知道电动汽车只有一个档位,因此驾驶起来几乎没有任何的驾驶感,同时电动汽车的方向盘指向模糊,因此驾驶起来只有一种方向性,而没有汽车精确的指向性,因此电动汽车被誉为老年代步车。
四、电动骑车冬季驾驶的话,电池的消耗很大,一般来说一辆官方宣布续航里程三百公里的汽车,冬季的时候至少会消耗三分之一的里程,因此也就能跑二百多公里,因此买电动汽车可以说驾驶的问题很大。
五、电动汽车的电池消耗问题也值得人们考虑,一般来说一组电池价格至少为三千元左右,这样换算一下,你的电动汽车更换电池至少六七万元!这个价格几乎可以买一辆汽油车了,因此购买的时候一定考虑这方面的成本。
六、电动汽车充电的过程很麻烦,一般至少需要两个小时,可是这属于快充。对汽车的电池损耗很大。可是适应慢充的话,一般是八个小时以上。这样的话有任何紧急的事情,根本没有办法处理。

2、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大吗?

" 摘要:本文对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了概略介绍,并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作了综合评述,展望了电动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1引言

上世纪70年代全球三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各跨国汽车公司先后开始研发各种类型的电动汽车。我国经过“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在研发电动汽车的专项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但是,迄今为止,这些科研成果真正能转化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项目并不多。国外大汽车公司投入远比我国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已投入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产品也寥寥无几。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各国政府及汽车企业普遍认识到节能和减排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电动汽车将是解决这二个技术难点的最佳途径。

现代电动汽车一般可分为三类:纯电动汽车(P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但是近几年在传统混合动力汽车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种外接充电式(Plug-In)混合动力汽车,简称PHEV。本文将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的若干问题和趋势,作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2纯电动汽车(PEV)

纯电动汽车是指完全由动力蓄电池提供电力驱动的电动汽车,虽然它已有134年的悠久历史,但一直仅限于某些特定范围内应用,市场较小。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类别的蓄电池,普遍存在价格高、寿命短、外形尺寸和重量大、充电时间长等严重缺点。目前采用的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它们已达到的实际性能指标和市场平均价格,如表1所示。根据实际装车时的循环寿命和市场价格,可估算出电动汽车从各种动力电池上每取出1kWh电能所必须付出的费用。计算时,假设电池最高可充电荷电状态(SOC)为0.9,放电SOC为0.2,即实际可用的电池容量仅占总容量的70%;由电网供电价为0.5元/kWh,电池的平均充放电效率为0.75。

从表1的粗略计算中可知,虽然从电网取电仅需0.5元/kWh,但充入电池,再从电池取出,铅酸电池每提供1kWh电能,价格为3.05元左右,其中2.38元为电池折旧费,0.67元为电网供电费,而从镍氢电池中每提供1kWh电能,费用为9.6元,锂离子电池为10.2元,即后二种先进电池供电成本是铅酸电池的三倍多。

目前国内市场上用柴油机发电,价格大致为3元/kWh,若用汽油机发电,供电价格估计为4元/kWh,即从铅酸电机提供电能的价格大致和柴油机发电价格相等,仅仅从取得能量的成本来考虑,采用铅酸电池比汽油机驱动有一定价格优势,但是由于它太过笨重,充电时间又长,因此只被广泛用于车速小于50km/h的各种场地车、高尔夫球车、垃圾车、叉车以及电动自行车上。实践证实铅酸电池在这一低端产品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实用性。

镍氢电池的主要优点是相对寿命较长,但是由于镍金属占其成本的60%,导致镍氢电池价格居高不下。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很快,近10年来,其比能量由100Wh/kg增加到180Wh/kg,比功率可达2000W/kg,循环寿命达1000次以上,工作温度范围达-40~55℃。美国USABC在2002年制定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目标如表2所示。

近年由于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有重大突破,又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目前已有许多发达国家将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主攻方向。我国拥有锂资源优势,锂电池产量到2004年已占全球市场的37.1%,预计到2015年以后,锂离子电池的性/价比有望达到可以和铅酸电池竞争的水平,而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池。

图1示出了国内外各种纯电动车辆数量/性能和价格/性能曲线,以电动自行车为代表的低性能车辆,由于其成本低廉,仅我国在2006年已达到年产2000万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冲击1号电动跑车,虽然已达到了很高的动力性,但是由于售价高昂,仅生产了区区50辆,由于没有市场而不得不停产。性能较低的场地车,在我国年产达7000~8000辆左右;天津清源电动车公司生产的微型电动车,最高车速仅50km/h,年产也可以达千辆以上,这可能是目前市场所能接受的纯电动车辆性能的上限。上述所有电动车辆均采用铅酸电池为动力。随着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性/价比不断提升,未来5~10年内,市场上可能会出现最高车速≥100km/h,续驶里程≥250km的高性能纯电动汽车。

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

由于完全由动力蓄电池驱动的纯电动汽车,其性能/价格比长期以来都远远低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难于与传统汽车相竞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汽车公司都着手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日本丰田公司在1997年率先向市场推出“先驱者”(Prius)混合动力汽车,并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市场上均获得较大成功,累计产销量已超过60万辆。随后日本本田、美国福特、通用和欧洲一些大公司,也纷纷向市场推出各种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

3.1研制全混合电动汽车的必要性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指具备两个以上动力源、而其中有一个可以释放电能的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按混合方式不同,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按混合度(电机功率与内燃机功率之比)的不同,又可分为微混合、轻度混合和全混合三种。其中外挂式皮带驱动起动/发电(BSG)式是微混合动力汽车的典型结构,其电机功率一般仅2~3kW,依赖发动机趵%GD!A3蟊鱿

3、电动小汽车的社会发展现状

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长期问题。随着美国表示回归COP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被纳入到其中,以及主要国家积极实施能源和环境保护战略,全球进入了真正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时代。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三大问题是否有效解决直接影响人类共同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为此,全球主要国家政府、组织、汽车生产商、能源供应商、风险投资企业共同行动起来,推动全球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动力系统电动化战略转型,促进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电动汽车社会基础产业形成和相应的政策、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助推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社会的形成。
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和环境保护重要力量,中国积极实施电动汽车科技战略,促进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培育和发展电动汽车社会,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面临着政策环境亟需完善、工业基础薄弱、国际竞争力弱、开放协同创新环境差、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意识低、个别关键技术有待加强、车辆成本高、商业模式探索不充分等问题。本报告在简要分析国外电动汽车社会发展现状和阶段特点基础上,着重总结我国电动汽车社会的发展历程,构成我国电动汽车社会的基础产业结构特点,电动汽车社会建设所需的政策、标准、组织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并结合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提出完善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发展的建议。 降低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重要手段,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社会前提条件。世界主要国家政府、组织都制定了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旨在减少交通领域对全球气候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以欧盟为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欧盟研究制定交通领域车用能源战略重要因素,为达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80%目标,欧盟对各大温室气体源头进行任务分解,交通领域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源头之一,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与当前排放水平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5%以上。因此,欧盟规定2015年之后新车的平均碳排放量需降至130g/km,并力争到2020年降低至95g/km。为实现该标准,全球汽车生产商积极探索不同技术方案降低车辆碳排放,如柴油汽车/生物燃料汽车开发与应用(以欧洲柴油车和巴西生物燃料汽车的规模应用为代表)、传统汽车技术进步(如汽油缸内直喷技术、机械+废气涡轮增压复合技术、均值压燃、双离合器技术、加强起动机实现快速起停技术等)、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
此外,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世界石油危机、中东局势动乱、北京阴霾天气等一些事件对注重环境保护、保证国家石油安全提出了迫切要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汽车技术进步,加速电动汽车社会建设。
柴油车和替代燃料汽车的规模应用、先进汽车技术的开发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车辆碳排放,但从长远角度无法完全满足未来低碳交通需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公路交通将采用传统车辆、替代燃料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并行发展,并最终发展为低碳甚至无碳公路交通方式,加上人类环保意识的提升、健全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共同构成我国电动汽车社会主体。 迈向电动汽车社会的过程是重组传统汽车产业、开展新事业的历史机遇,需要传统汽车生产和销售企业、电机产商、电子产商、材料产商、能源企业、IT企业等共同努力,需要国际组织、国家及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在这种彼此相互发展趋势中,由整车企业主导、零部件企业附属的传统垂直整合型汽车产业结构和产业价值链将被抛弃,取而代之是电动汽车制造商和为电动汽车社会服务的基础产业,以及相应的水平分工式电动汽车产业价值链。在该新兴电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整车制造商仍然拥有策划、营销过程中产生的附加价值,而研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加价值将由整车制造商和其它公司共同拥有,如AC Propulsion、Edrive、SFCV等。
在构建电动汽车社会过程中,四层次产业结构是国外电动汽车社会基础产业的典型特征。按由下到上的顺序,第一层是包括发电站、输电网、充/换点站、充电桩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第二层是应用主体,包括从电网接受电力并实际发挥功能的产品或者向电网传输电力的产品阵容,如电动汽车和能源网络子系统中设置的蓄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第三层是控制层,该层综合考虑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应用特点,通过整个电网来对电力的最优分配进行控制;第四层是服务层,重点强调和应用有关的服务,如利用电动汽车进行拼车、按照固定价格回购太阳能电池所发的电等。 早在2000年时,在环境保护和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推动下,建设电动汽车社会被提到日程,我国进入了电动汽车社会“科技引导”初期发展阶段。该阶段(“十五”时期和“十一五”前期)以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为主要特征,着重开展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测试环境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技术标准体系搭建、开放协同创新环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十五”期间,以攻克电动汽车科技问题为切入点,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科研实力不强、企业R&D投入有限等现状,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科技部创造性提出了“三纵三横”电动汽车研发战略规划布局,全面部署电动汽车关键技术攻关,从而完成了我国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十一五”期间,在认真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聚焦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强规模产业化技术攻关。 顶层设计  产业及鼓励政策:1.工信部牵头,科技部、发改委等多部委参与,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鼓励政策,鼓励免除车牌拍卖、摇号、先行等限制措施,鼓励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政府采购目录;3.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1)要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3)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化推进: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将新能源汽车作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2.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鼓励外资投资新能源汽车用能量型动力电池单体,考虑到防止技术沦陷,要求外资投资股本不超过50%;3.发改名审批新建汽车生产工厂时,对企业提出必需有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要求;4.结合当地资源分布、产业特色等,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多个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化基地;技术路线、产品R&D、试验及研发中心: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列入优先发展主题;2.充分考虑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发能力不强,采用过渡与转型互动,科技部战略性提出“三纵三横”研发战略布局;3.科技部制定《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设立电动汽车重大项目,开展技术攻关;4.中国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均可承担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地方政府积极筹措资金,设立新能源汽车研发、产业化及示范推广专项资金;6.科技部、发改委先后设立多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示范推广与市场培育:1.适时地启动研发与示范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2.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3.制定《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4.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生产企业发挥技术、质量、价格、服务优势,有序参与市场竞争;5.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安全性;6.国家、地方政府、整车企业、基础设施运营商建立分层式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监控及数据采集平台  组织保障  1.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基于各自职能分工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指导“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2.发改委和商务部基于联动协调机制,提出外商投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股本要求;3.能源局、科技部、工信部等委局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开展电动汽车标准建设工作;4.各地方科技厅(委、局)结合地方城市转型发展、产业培育、地理特点和重大活动需求,设立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项目,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当地示范推广;  商业&服务  1.探索充电、换电、充换兼容等不同基础设施配套形式,规避电池成本高、电池性能不足等因素,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和发展;2.探索“融资租赁”、“社会捐赠”、“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商业模式,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加速电动汽车普及和发展;3.探索全价值链内各利益方在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内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商业模式,实现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可持续进行;  应用产品  1.统筹国内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累计开发300余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2.开发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备,为电动汽车规模示范和普及提供支撑;3.探索全钒液流储存和太阳能电池发电的联合供给及储存系统、风光电联合发电储能系统,燃料电池通讯及家用备用电源等产品,支撑电力分配最优控制;  优化控制  1.联合考虑基础能源生产企业、应用产品实际使用工况的智能电力分配最优控制系统;  能源基础设施  1.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普天等公司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十城千辆”工程,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建设适合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需要的基础设施;  智能和信息化公路交通运输系统  1.充分发挥航空、铁路轨道、水路和公路交通运输各自优势,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公路交通系统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系统效率;3.考虑电动汽车智能化和信息化特点,利用车联网技术,将电动汽车纳入到整个交通运输体系;4.利用智能交通、智能车辆技术和GPSGPRS技术,提供车辆额外附加的智能化服务,提高车辆使用额外附加值。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快速发展战略机遇期,电动汽车社会的基础产业结构发展的好坏决定我国抢占未来全球经济新增长点的质量,决定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动力系统转型是否顺利实现,是实现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
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面临着无发展经验和模式可借鉴、电动汽车制造价值链不完整、价值链体系内利益方利益争斗不止、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相对弱、企业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意识不够、开放协同创新机制不畅、政策导向与技术战略需优化、示范推广普及发力点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建议在“二十五”关键时期,加强以下方面研究和部署:
(一)开展电动汽车社会内涵研究,积极探索、规划电动汽车社会发展路线图
我国在电动汽车技术研发活动及示范推广工作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没有国外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为避免走错路,贻误时机,我国应加强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变化趋势研究,情景分析不同变化趋势对我国电动汽车的优势/弱势、机会/威胁的影响(SWOT分析法),指导电动汽车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策。
(二)消化吸收国外有关电动汽车制造商价值链,结合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发展过程,形成分工合理、利益均衡、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的水平分工式电动汽车制造商价值链
相比传统整车企业主导、零部件附属的垂直整合型传统汽车价值链,电动汽车制造商价值链具有水平分工特点。为完善水平分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价值链,我国应建立相应引导政策,指导整车制造商应与关键零部件、系统总成单位在产品研发和生产环节的分工,实现将部分高额附加价值转移给零部件,如APU单元的集成设计与控制、电池包集成设计与管理等,最终达成全产业链内各企业利益合理分配,从而提高所有企业的积极性。
此外,我国应积极引导、吸引大型国有企业资本、风险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到电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实现电动汽车科技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
(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致力于突破面向普通消费者全天候环境使用的电动汽车产品的短板技术
电动汽车社会成熟度的重要衡量指标是电动汽车保有量占全社会汽车保有量的比例,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比例不到1/5000,仍然处在电动汽车社会快速发展初期。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常规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控制技术、电动车用发动机快速起停技术、电池成本控制技术、电池材料制备技术、电池高压电安全器件制造技术、高功率大电流IGBT技术、电池的低温环境适应性技术、避免电池热失控技术、整车高压电安全防护技术、整车能量管理与主动安全控制等技术仍然无法满足整车性能要求,而电动汽车总体性能必须遵循“木桶原理”,因此,上述任何一个关键技术成为短板都将影响电动汽车普及,阻碍电动汽车社会形成。
(四)调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新能源汽车科技发展技术战略和补贴标准有效挂钩
“纯电驱动”技术战略是顺应全球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变革趋势,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电动汽车科技发展的重要技术战略。为落实“纯电驱动”技术战略,科技部制定了“技术平台一体化”、“车型开发两头挤”、“市场推进三步走”具体实施战略。
(五)深化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发等合作形式的内涵,建立电动汽车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
当前,开放式创新、组织网络式发展、更大范围地利用协作技术成为全球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电动汽车社会的形成依赖高科技、材料、能源、通信等多产业联合推动,需要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因此,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分散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弱等实际情况下的必然选择。为此,在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深化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等形式的内涵,调动全国优势资源,形成一个能真正代表国家水平的、开放的、相互尊重的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国家联盟”。
(六)加速国家标准制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一方面,严防国际公司采用标准化战略,降低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采用事实标准等策略,突破国际市场壁垒,培育我国电动汽车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社会建设过程中,我国如何积极应对、引导标准化趋势,是形成我国电动汽车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标准化工作:
1)平衡我国企业差异化需求和技术标准化总体趋势,推动国内标准化活动,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2)积极应对国际对我国具备竞争力的部分乃至全部核心技术实施标准化活动,制定确保我国产品竞争力的实质性优势战略;对对我国造成发展障碍的国外技术,在ISO、ITC等范围内实施标准化行动。
3)战略上思考如何应对标准化趋势,对于技术链上非附加价值高的技术,采用类似德国宝马汽车等相关企业所用的战略,利用外销以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规模经济实现大幅降低成本
复旦大学教授吴宇平课题组的一项重磅研究成果。这项关于水溶液锂电池体系的最新研究,可将锂电池性能提高80%。电动汽车只需充电10秒即可行驶400公里,这种电池成本低廉,安全不易爆炸。

4、中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禁售燃油车将利好混合动力、乙醇汽油、燃料电池、氢动力电池、太阳能等多元化替代能源的发展。作为中国主力推行的新能源发展路线,纯电动汽车发展势头迅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1-8月,纯电动汽车产销28.4万辆和26万辆,同比增长45.4%和43.5%。
另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未来5年充电设备总投资超600亿元。各地方政府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普及建设也相当重视,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日已有17个省市已经明确了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另有部分城市颁布了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标准。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驱动力,动力电池的市场空间也将释放,前瞻预测认为,到202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500亿元,其中我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000亿元,占比约为66.6%。未来汽车市场在新能源领域还有诸多挑战,暂时也还没有形成全面取代传统燃油车的气候。

5、电动汽车的营销环境前景分析

行业发展国内外形势  2010 年年初国际气候组织曾对40 名电动汽车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访谈,结果表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程度在电动汽车发展众多影响因素中排名第2,超过了购买价格因素,仅次于排名第1的电池技术提高因素。充电设施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各方已达成共识。
从国外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充电设施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政府支持力度非常大。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充电设施建设主要参与者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普天海油、中石化、比亚迪等企业。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投产了一定数量的充电站与充电桩,充电方式有快充、慢充、换电池等多种,先期的工作为后续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普天海油、中石化等企业已经与多数地方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了较为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计划,充电站建设开始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
尽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外普遍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相关技术标准与运营模式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亟待在试点基础上加大研究和创新力度,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道路。
国外发展情况世界各国著名的汽车厂商都在加紧研制各类电动汽车,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和突破。
第一,日本一直以来,出于对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及占领未来世界汽车市场的考虑,日本十分重视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开发。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个形势来看,日本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特别是在混合动力汽车的产品发展方面,日本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世界上能够批量产销混合动力汽车的企业,只有日本的丰田和本田两家汽车公司。1997年12月,丰田汽车公司首先在日本市场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轿车PRIUS。该轿车于2000年7月开始出口北美,同年9月开始出口欧洲,现在已经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上市销售。目前推出的产品已经是多次改进后的第二代产品,其生产工艺更为成熟。根据丰田汽车公司的测试,PRIUS轿车在城市工况下比同等排量的花冠轿车节油44.4%;在市郊节油29.7%,综合节油40.5%。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丰田汽车公司已占有全球混合动力汽车市场90%的份额。2004年9月15日,一汽集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北京举行了混合动力汽车合作项目签字仪式,宣布双方在2005年内。共同生产丰田PRIUS混合动力轿车。PRIUS混合动力轿车将在同年进入中国市场。
继PRIUS混合动力轿车之后,丰田汽车公司还推出了ESTIMA混合动力汽车和搭载软混合动力系统的CROWN轿车。丰田汽车公司在普及混合动力系统的低燃耗、低排放和改进行驶性能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此外。本田汽车公司开发的Insight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也已投放市场.供不应求。2002年4月,本田汽车公司在美国市场上投放了Civic混合动力汽车。日产汽车公司近日宣布,将于2006年向美国市场销售Ahima牌混合动力汽车,这是其于2002年与丰田汽车公司签署联合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协议的第一个产品。
第二,美国。美国的汽车公司在电动汽车产业化方面比来自日本的同行逊色不少,三大汽车公司仅仅小批量生产、销售过纯电动汽车,而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目前还未能实现产业化,来自日本的混和动力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编辑本段社会发展现状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长期问题。随着美国表示回归COP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被纳入到其中,以及主要国家积极实施能源和环境保护战略,全球进入了真正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时代。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三大问题是否有效解决直接影响人类共同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为此,全球主要国家政府、组织、汽车生产商、能源供应商、风险投资企业共同行动起来,推动全球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动力系统电动化战略转型,促进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电动汽车社会基础产业形成和相应的政策、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助推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社会的形成。 [2]
作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和环境保护重要力量,中国积极实施电动汽车科技战略,促进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培育和发展电动汽车社会,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面临着政策环境亟需完善、工业基础薄弱、国际竞争力弱、开放协同创新环境差、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意识低、个别关键技术有待加强、车辆成本高、商业模式探索不充分等问题。本报告在简要分析国外电动汽车社会发展现状和阶段特点基础上,着重总结我国电动汽车社会的发展历程,构成我国电动汽车社会的基础产业结构特点,电动汽车社会建设所需的政策、标准、组织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并结合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提出完善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发展的建议。
必要性降低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重要手段,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社会前提条件。世界主要国家政府、组织都制定了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旨在减少交通领域对全球气候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以欧盟为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是欧盟研究制定交通领域车用能源战略重要因素,为达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80%目标,欧盟对各大温室气体源头进行任务分解,交通领域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源头之一,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与当前排放水平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95%以上。因此,欧盟规定2015年之后新车的平均碳排放量需降至130g/km,并力争到2020年降低至95g/km。为实现该标准,全球汽车生产商积极探索不同技术方案降低车辆碳排放,如柴油汽车/生物燃料汽车开发与应用(以欧洲柴油车和巴西生物燃料汽车的规模应用为代表)、传统汽车技术进步(如汽油缸内直喷技术、机械+废气涡轮增压复合技术、均值压燃、双离合器技术、加强起动机实现快速起停技术等)、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
此外,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世界石油危机、中东局势动乱、北京阴霾天气等一些事件对注重环境保护、保证国家石油安全提出了迫切要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汽车技术进步,加速电动汽车社会建设。
柴油车和替代燃料汽车的规模应用、先进汽车技术的开发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车辆碳排放,但从长远角度无法完全满足未来低碳交通需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公路交通将采用传统车辆、替代燃料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并行发展,并最终发展为低碳甚至无碳公路交通方式,加上人类环保意识的提升、健全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共同构成我国电动汽车社会主体。
基础产业迈向电动汽车社会的过程是重组传统汽车产业、开展新事业的历史机遇,需要传统汽车生产和销售企业、电机产商、电子产商、材料产商、能源企业、IT企业等共同努力,需要国际组织、国家及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在这种彼此相互发展趋势中,由整车企业主导、零部件企业附属的传统垂直整合型汽车产业结构和产业价值链将被抛弃,取而代之是电动汽车制造商和为电动汽车社会服务的基础产业,以及相应的水平分工式电动汽车产业价值链。在该新兴电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整车制造商仍然拥有策划、营销过程中产生的附加价值,而研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加价值将由整车制造商和其它公司共同拥有,如AC Propulsion、Edrive、SFCV等。
在构建电动汽车社会过程中,四层次产业结构是国外电动汽车社会基础产业的典型特征。按由下到上的顺序,第一层是包括发电站、输电网、充/换点站、充电桩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第二层是应用主体,包括从电网接受电力并实际发挥功能的产品或者向电网传输电力的产品阵容,如电动汽车和能源网络子系统中设置的蓄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第三层是控制层,该层综合考虑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应用特点,通过整个电网来对电力的最优分配进行控制;第四层是服务层,重点强调和应用有关的服务,如利用电动汽车进行拼车、按照固定价格回购太阳能电池所发的电等。
发展现状早在2000年时,在环境保护和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推动下,建设电动汽车社会被提到日程,我国进入了电动汽车社会“科技引导”初期发展阶段。该阶段(“十五”时期和“十一五”前期)以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为主要特征,着重开展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测试环境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技术标准体系搭建、开放协同创新环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十五”期间,以攻克电动汽车科技问题为切入点,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科研实力不强、企业R&D投入有限等现状,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科技部创造性提出了“三纵三横”电动汽车研发战略规划布局,全面部署电动汽车关键技术攻关,从而完成了我国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十一五”期间,在认真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聚焦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强规模产业化技术攻关。 

顶层设计
产业及鼓励政策:1.工信部牵头,科技部、发改委等多部委参与,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鼓励政策,鼓励免除车牌拍卖、摇号、先行等限制措施,鼓励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政府采购目录;3.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1)要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4%。3)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化推进: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将新能源汽车作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2.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鼓励外资投资新能源汽车用能量型动力电池单体,考虑到防止技术沦陷,要求外资投资股本不超过50%;3.发改名审批新建汽车生产工厂时,对企业提出必需有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要求;4.结合当地资源分布、产业特色等,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多个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化基地;技术路线、产品R&D、试验及研发中心: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列入优先发展主题;2.充分考虑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发能力不强,采用过渡与转型互动,科技部战略性提出“三纵三横”研发战略布局;3.科技部制定《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设立电动汽车重大项目,开展技术攻关;4.中国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均可承担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地方政府积极筹措资金,设立新能源汽车研发、产业化及示范推广专项资金;6.科技部、发改委先后设立多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示范推广与市场培育:1.适时地启动研发与示范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2.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3.制定《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4.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生产企业发挥技术、质量、价格、服务优势,有序参与市场竞争;5.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安全性;6.国家、地方政府、整车企业、基础设施运营商建立分层式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监控及数据采集平台

组织保障
1.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基于各自职能分工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指导“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2.发改委和商务部基于联动协调机制,提出外商投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股本要求;3.能源局、科技部、工信部等委局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开展电动汽车标准建设工作;4.各地方科技厅(委、局)结合地方城市转型发展、产业培育、地理特点和重大活动需求,设立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项目,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当地示范推广;

商业&服务
1.探索充电、换电、充换兼容等不同基础设施配套形式,规避电池成本高、电池性能不足等因素,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和发展;2.探索“融资租赁”、“社会捐赠”、“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商业模式,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加速电动汽车普及和发展;3.探索全价值链内各利益方在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内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商业模式,实现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可持续进行;

应用产品
1.统筹国内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累计开发300余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2.开发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备,为电动汽车规模示范和普及提供支撑;3.探索全钒液流储存和太阳能电池发电的联合供给及储存系统、风光电联合发电储能系统,燃料电池通讯及家用备用电源等产品,支撑电力分配最优控制;

优化控制
1.联合考虑基础能源生产企业、应用产品实际使用工况的智能电力分配最优控制系统;

能源基础设施
1.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普天等公司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十城千辆”工程,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建设适合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需要的基础设施;

智能和信息化公路交通运输系统
1.充分发挥航空、铁路轨道、水路和公路交通运输各自优势,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公路交通系统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系统效率;3.考虑电动汽车智能化和信息化特点,利用车联网技术,将电动汽车纳入到整个交通运输体系;4.利用智能交通、智能车辆技术和GPSGPRS技术,提供车辆额外附加的智能化服务,提高车辆使用额外附加值。问题及建议“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快速发展战略机遇期,电动汽车社会的基础产业结构发展的好坏决定我国抢占未来全球经济新增长点的质量,决定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动力系统转型是否顺利实现,是实现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
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面临着无发展经验和模式可借鉴、电动汽车制造价值链不完整、价值链体系内利益方利益争斗不止、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相对弱、企业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意识不够、开放协同创新机制不畅、政策导向与技术战略需优化、示范推广普及发力点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建议在“二十五”关键时期,加强以下方面研究和部署:
(一)开展电动汽车社会内涵研究,积极探索、规划电动汽车社会发展路线图
我国在电动汽车技术研发活动及示范推广工作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没有国外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为避免走错路,贻误时机,我国应加强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变化趋势研究,情景分析不同变化趋势对我国电动汽车的优势/弱势、机会/威胁的影响(SWOT分析法),指导电动汽车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策。
(二)消化吸收国外有关电动汽车制造商价值链,结合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发展过程,形成分工合理、利益均衡、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的水平分工式电动汽车制造商价值链
相比传统整车企业主导、零部件附属的垂直整合型传统汽车价值链,电动汽车制造商价值链具有水平分工特点。为完善水平分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价值链,我国应建立相应引导政策,指导整车制造商应与关键零部件、系统总成单位在产品研发和生产环节的分工,实现将部分高额附加价值转移给零部件,如APU单元的集成设计与控制、电池包集成设计与管理等,最终达成全产业链内各企业利益合理分配,从而提高所有企业的积极性。
此外,我国应积极引导、吸引大型国有企业资本、风险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到电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实现电动汽车科技与金融资本的深度结合。
(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致力于突破面向普通消费者全天候环境使用的电动汽车产品的短板技术
电动汽车社会成熟度的重要衡量指标是电动汽车保有量占全社会汽车保有量的比例,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比例不到1/5000,仍然处在电动汽车社会快速发展初期。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常规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控制技术、电动车用发动机快速起停技术、电池成本控制技术、电池材料制备技术、电池高压电安全器件制造技术、高功率大电流IGBT技术、电池的低温环境适应性技术、避免电池热失控技术、整车高压电安全防护技术、整车能量管理与主动安全控制等技术仍然无法满足整车性能要求,而电动汽车总体性能必须遵循“木桶原理”,因此,上述任何一个关键技术成为短板都将影响电动汽车普及,阻碍电动汽车社会形成。
(四)调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新能源汽车科技发展技术战略和补贴标准有效挂钩
“纯电驱动”技术战略是顺应全球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变革趋势,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电动汽车科技发展的重要技术战略。为落实“纯电驱动”技术战略,科技部制定了“技术平台一体化”、“车型开发两头挤”、“市场推进三步走”具体实施战略。
(五)深化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发等合作形式的内涵,建立电动汽车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
当前,开放式创新、组织网络式发展、更大范围地利用协作技术成为全球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电动汽车社会的形成依赖高科技、材料、能源、通信等多产业联合推动,需要多学科技术交叉融合,因此,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研发分散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弱等实际情况下的必然选择。为此,在我国电动汽车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深化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等形式的内涵,调动全国优势资源,形成一个能真正代表国家水平的、开放的、相互尊重的电动汽车技术创新“国家联盟”。
(六)加速国家标准制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一方面,严防国际公司采用标准化战略,降低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采用事实标准等策略,突破国际市场壁垒,培育我国电动汽车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社会建设过程中,我国如何积极应对、引导标准化趋势,是形成我国电动汽车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标准化工作:
1)平衡我国企业差异化需求和技术标准化总体趋势,推动国内标准化活动,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2)积极应对国际对我国具备竞争力的部分乃至全部核心技术实施标准化活动,制定确保我国产品竞争力的实质性优势战略;对对我国造成发展障碍的国外技术,在ISO、ITC等范围内实施标准化行动。
3)战略上思考如何应对标准化趋势,对于技术链上非附加价值高的技术,采用类似德国宝马汽车等相关企业所用的战略,利用外销以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规模经济实现大幅降低成本

6、电动汽车在应用领域的现状

在“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和“十一五”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连续支持下,中国电动汽车领域自主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以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和动力蓄电池为“三横”的开发格局,自主开发的产品已经开始进入规模化示范运行。截至2010年12月,全国累计投入示范运行车辆7097辆,累计示范运行里程23890万公里。此外,国家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规定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每辆最高可享受5万元补贴,而纯电动车最高可享受6万元补贴。
2010年,国家电网已在全国27个城市建立75座充电站和6209个充电桩。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2011年,中国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50万辆;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要占全部汽车的一半,约为6500万辆。《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
应用现状:
动力电源使用成本高,续驶里程短。电动汽车满载后电量消耗大大超过理论数据,一组新电池跑不到原定的80公里。其成本之高也是显而易见的:按照普通出租车新车平均油耗每公里0.6元、旧车油耗每公里0.7元、电动出租车每公里成本0.5元、司机一个大班平均跑500公里来算,司机一天油钱在300元-350元,电动出租车则是250元左右。但是虽然能节省50元-100元,但最少要换6次电瓶,尽管每次换电瓶不到5分钟,但由于充换电站少,浪费在换电瓶路上的成本也不少。

7、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扶持电动汽车市场,未来电动汽车大有与汽油汽车争锋之势,乃至于替换传统燃油汽车之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续航里程偏低、电池技术不成熟和售价偏高的问题。请采纳,谢谢!

8、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现状是什么

政策大力支持电动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由于受到电池技术和充电的方便性限制,实现电动汽车的量产并不是很多,但是5-10年以后你一定看得到大街上满是电动汽车。

9、电动汽车的前景怎么样?

 电动车的发展现状
电动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达到零排放的机动车。由于环保的要求,加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电动车进入了发展高潮。
电动汽车作为绿色交通工具,将在21世纪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顺应当前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将电动汽车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汽车工业的切人点,不仅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目前我国电动车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概念车车身设计构想书及界面设计,电池方面正在组织开发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燃料电池,有望取得突破。电动汽车的标准体系已经编制完成,同时建立了有关电动汽车的数据库。电动汽车项目的国际合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存在问题:发展电动车必须解决几项主要关键技术,如电池、电机及其控制器、电动汽车整车与社会的基础设施(充电站)。电池技术的落后是限制电动车普及的最主要障碍:蓄电池的比能量较低;蓄电池的比功率不够;蓄电池的质量在电动车自身质量中占了很大比例,增加了不少能量消耗为了使电动车在舒适性、操作性上达到燃油车的水平,还需要增加一系列耗电的设备。
市场是与电动车命运息息相关的又一重要因素。没有市场就不可能有生产规模,没有规模就无法降低成本和价格。发展前景世界电动汽车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研究试验,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小批量商业化生产并推向市场实际应用。目前全球在用电动汽车大约1.3万辆。电动车被视为抢占21世纪汽车霸主地位的主要车型之一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电动车的高科技含量,将带来汽车界的一场革命,并有望为汽车商家带来巨额的市场利润。
现在零排放电动车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已开始商品化,一次充电行程也能满足市区交通的要求。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困难是电池和相应的电动车成本太高,混合动力电动车则是目前可以大批量生产、替代燃油汽车、减少废气排放的较现实的电动车。
在未来10年,纯电动车和混合式电动车在其特定市场范围内的商业化生产将增长,增长速度取决于价格因素。未来20年燃料电池电动车的商业化业务也将增长。
在未来30年,燃料电池电动车和混合动力电动车将有长远的市场前景。
结束语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能源角度看,未来电动车都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其开发将关系到众多工业的兴衰,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电动车更有着独特的市场,大都市都普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作为一种小型、中速和短途的日常交通工具,电动车是十分理想的,其在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消 费 调 查 *
您认为整顿和规范美容化妆品市场的首要问题是:
树立优秀典型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严格从业人员资质认可
加强卫生环境要求及监督
强化消费教育
揭露虚假违法广告其他 电动车市场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电动代步车虽然只是电动车行业的一个细化。但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生产企业坚持创新、打造出强势品牌、运用品牌的优势,实现兼并与优化组合,然后以规模优势,加大技术与研发能力,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调整营销策略,才会让企业真正的做大做强。
老年电动代步车做为电动车行业的一个细分市场,始终缺乏强势品牌的出现,没有强势品牌,就使得整个行业和市场缺乏领军企业。没有强势品牌使得整个行业缺乏一个的参照发展的标准。以及对整个产业的升级与推动。大多数生产老年代步车的厂家是以外贸出口和OEM外加工为主。忽视自主品牌的建设,忽视自主品牌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生产厂家门槛偏低,大多以外贸加过为主,以生产电动自行车为主起点不高。目前电动车市场集中了数千个品牌、上千家整车厂。众多的厂家在几年内相继涌入,造成了我国电动代步车行业貌似繁荣、却鱼龙混杂的格局。年出口销售万辆以上的却寥寥无几。没有规模的生产必然带来研发能力及质量的低下,为了争得客户,而依赖最原始的价格手段。为求得生存,更有企业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 如何赢得在品牌之路上的认可: 
企业领导对品牌观念的不成熟。很少企业把品牌作为战略的高度,而是只顾眼前的利益。打造强势品牌必须具备:一是企业具备优秀的产品;二是品牌需要时间;三品牌建设是一个过程,需要系统的思维和专业的操作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电动代步车企业必须高瞻远瞩,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竞争策略,塑造品牌,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与电动汽车现状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