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破边界的王传福,电动车为王的时代不远了
撰文:小火
人物致辞:
凭什么比亚迪的新能源车能蝉联八连冠?因为它的父亲叫王传福。
中国有句古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传福的人生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个从安徽无为县走出来的农村青年,打破了寒门无贵子的偏见,打破了铁饭碗的传统,打破了不能跨界造车的认知——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在打破所谓的规则。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他创建的比亚迪,一点点把 汽车 电动化的脉络勾勒清晰。
以技术驱动发展,成绩说明一切。疫情年,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总销售136.7万辆新车,比亚迪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到416337辆,新能源车连续8年销量全国第一。
全国每三辆新能源车里,就有一辆比亚迪。累计总产销超91万辆新能源车的比亚迪,无疑在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王座上。王传福曾直言,比亚迪的三个梦想:太阳能,电池储能和电动车。比亚迪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也成为了中国新能源进军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重要砝码。
电池
解决市场痛点,刀片电池重新定义安全标准
2020这个疫情年,定将被载入人类史册——之于中国车市,被按下暂停键的,绝不是那些一直都坚定追逐梦想的人。
如果没有王传福对新能源 汽车 的执着呐喊,我们很难想象现在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市场的局面。仅就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的30条件指导意见,其中大约有20条来自比亚迪。到了2020年,比亚迪又给了新能源 汽车 发展上 历史 性的惊喜——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的本质是磷酸铁锂电池,拥有放热启动温度高、放热慢、产热少、不释放氧气的优点。从成本来看,相比国内三元锂电池的价格每度约1000元左右,刀片电池仅在成本控制上,就拥有了无可超越性的优势——刀片电池每度电的成本仅有600元左右。
设计上,刀片电池取消了传统的模组和梁,空间利用率达到了60%,远超传统电池的40%。尽管没有模组和梁,但电芯是长条形的,都可以充当梁的作用,整个电池的强度也有所保证。这款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14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230Wh/L,已经能追上三元锂电池。
另外,刀片电池33分钟可将电量从10%充到80%、支持汉3.9秒百公里加速、循环充放电3000次以上可行驶120万公里,这些优势都能"碾压"三元锂电池。
但这些并不是王传福发布刀片电池最核心的用意,他在发布会上表示:"'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 汽车 安全痛点的决心,更有能力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 汽车 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关乎电动 汽车 最大痛点的电池安全问题,王传福并非说说而已。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分别用针刺测试、挤压测试、炉温测试和过充测试来展现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安全性。其中,最令外界叹服的是针刺测试。在动力电池界,通过这一安全测试的难度堪比登顶珠穆朗玛峰。刀片电视展现了其表面温度维持在30摄氏度 60摄氏度之间,并未发生起火事件。
刀片电池横空出世,被业内评论认为,让跑偏多年的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路线终于有机会重回正轨。
而这是王传福自1995年创办比亚迪以来,扎根电池界的第25年。这位电池大王,一直走在磷酸铁锂电池的研究之路上。
善于抓住痛点,一针见血地解决问题,是王传福最大特色。这是一种基于当前的判断,也是一种超越当前的格局。在90年代,能有一份铁饭碗工作,能让多少人羡慕。而王传福却能下狠决定,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辞职,下海创办比亚迪,这样的魄力和眼界确非常人能及。
这也是王传福第一次在人生的十字路上,打破传统的选择。从生产镍镉电池,到推出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短短几年时间,比亚迪就发展成为了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电池大王的名号,实至名归。
汽车
亲自交车带货,比亚迪汉引爆全球中高端市场的纪录
身穿一套工装服,手捧车钥匙给客户——这样的举动,很难和全球排名前列的 汽车 企业掌舵人联系到一起。2020年末,王传福在比亚迪深圳总部,亲自带货比亚迪汉给新东方教育 科技 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而这也不是王传福第一次亲自带货交车。2020年9月,王传福也亲自把车钥匙交给了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先生。
比亚迪股价在2020年扶摇直上,超过通用、奔驰、宝马,成为全球车企第四名。王传福曾说,比亚迪实际是一个"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企业,打破一些观念,因为并不迷信什么:"我们是一个制造企业,我们相信自己的双手,相信中国人不笨,别人能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在王传福这里,人们能看到的是无所不能的自信,并且超乎常人能及的执行力。只要是王传福决定做的事,似乎没有什么办不到。"中国制造业什么都可以造。"王传福说。在疫情期间,王传福每天泡在实验室、调设备、盯产线。比亚迪当时造口罩的效率让世界为之一惊:7天造出口罩机,日产500万只——从准备到量产口罩,比亚迪只用了不到两周时间,而正常的需要两个月左右时间。2021年2月,据日本经济新闻社报道,比亚迪成为首个在"口罩大国"日本获得平面口罩销冠的中国品牌。
这一切,源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勉,但王传福的勤,总带着变通,创新的智慧,还有打破陈规,惯性的勇气。2003年,王传福再次打破边界,跨界造车。以2.7亿购入西安秦川,并在当年对外界宣布,西安秦川可作为进军电动 汽车 市场之切入点。
当时外界舆论一片质疑,嘲笑。在最近一期访谈节目里,俞敏洪问王传福,当时如果一辆车都卖不出去,是不是比亚迪就没了?王传福沉思片刻,答道:是。以一人之力做出攸关企业生死的决策,看上去是大冒险,实则考验的是企业家超凡的决断力和魄力。人们似乎忽视了王传福的布局,更忘了王传福的近似疯狂的决心。为了搞懂 汽车 ,他买了50来辆二手车,亲自拆开重装。就在这个过程中,比亚迪从无到有开始造车。2002年11月,比亚迪成立专门研发团队,致力于动力电池的研发,到了2003年,比亚迪在收购秦川 汽车 之后,就开始了电动车的研发之路。
从电池起家,到宣布造车,他早就不是单纯的电池大王。这些年,王传福完成了比亚迪的多线程的发展,主业务涵盖面包括了 汽车 ,手机,电池。看上去独立的板块,却支撑起了比亚迪强大的电子王国,这也让比亚迪在造车上,拥有了非传统车企的模式——垂直整合。自己做 汽车 生产的上下游重要零部件,比亚迪造车模式,呈现出了市场反应快,成本低的特点。
2005年,从F3出发,到F3R、F6、F0等车型相继推出,比亚迪不仅打响了自己在 汽车 行业的名号,更让自己在 汽车 市场站稳了脚跟。燃油车如果是王传福造车的入场券的话,他的终极目标仍然在电动车上。早在2007年,王传福在比亚迪F6下线仪式上就明确表示:"未来的 汽车 行业天下是电动车的。"
外界的变化,几乎对王传福的战略计划没有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巴菲特一笔18亿港元的投资让海内外资本市场对比亚迪刮目相看,比亚迪又在这一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双模电动车,至此,拉开了新能源 汽车 变革的序幕。
10多年前,国人对新能源 汽车 的接受程度有限,比亚迪的电动 汽车 之路虽并不那么一帆风顺,但王传福始终没有放弃对电动 汽车 的追求。从2013年比亚迪秦开始,"王朝系列"车型陆续登场。
到了2015年,比亚迪开始实施"7+4"全市场战略,产品覆盖轿车、SUV、MPV、大巴、出租车、环卫车、物流车和专用车等各类车型。
2020年,比亚迪全年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了179054辆,占整个集团销量的43%。作为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车型比亚迪汉EV,因具有的其它动力电池无法企及的安全性兼具长寿命和长续航特点,成为当年新能源车型黑马,全年销量达到了40556辆。而比亚迪汉EV实现了中国品牌首次成功立足于豪华轿车市场。伴随一系列新车上市,比亚迪 科技 技术持续爆棚,先后推出高性能碳化硅电控模块、DM-p混动技术,高智能的Dilink3.0和Dipilot技术,热效率高达43.04%的骁云-插混专用1.5升高效发动机技术以及DM-i超级混动——这些,都在加速电动车对传统燃油车的百年变革。
能源
进军全球,绿色交通解决方案助力零碳梦想
当地时间2020年1月3日,巴西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比亚迪在此地修建的首条海外云轨线的整体设计方案正式获得了州政府批准,而这也是比亚迪海外首条云轨整体设计方案获批。紧接着,老挝总理通伦到访比亚迪,欲引入云轨。
2020年,比亚迪的全球新能源征途越加广阔:助力打造英国格拉斯哥首条电动公交专线;获得美国最大纯电动巴士订单;日本山梨县初次导入比亚迪大型纯电动巴士【K9】;北欧最大的公共交通运营商Nobina5月再次向比亚迪追加订购13台12米纯电动大巴,而比亚迪在北欧累计斩获订单突破290台.八月,比亚迪向德国公共交通运营商Bogestra交付首台12米纯电动大巴,标志着比亚迪正式敲开德国纯电动城市公交大门,成功驶入又一个 汽车 工业强国......
能源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的痛点。王传福不止一次在公开论坛上发表自己对能源问题的担忧:第一,石油问题。中国70%的石油依靠进口,而石油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到2020年,即便中国老百姓有了钱,中国车厂也可以造很多车,但中国一亿多吨油的缺口,会是一个大问题;第二,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减排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地球的问题。30%的二氧化碳由 汽车 排出来。第三,尾气污染。这三大问题都是 汽车 惹的祸,但是又不能没有 汽车 ,所以,大力发展电动 汽车 是解决这三大问题的根本。
发展新能源 汽车 ,是 汽车 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王传福认为:当行业处于变革之中,一定是技术驱动的公司占上风。比亚迪是一家崇尚技术的公司,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创新,从而解决 社会 问题,这是中国制造业代表企业的责任担当。
在比亚迪的构想中,解决这三个问题,是成就自己三个梦想的必经之路。在太阳能,储能和电动车领域,王传福正在一步步布局。
2010年,比亚迪在深圳推出了第一款电动大巴,得到了深圳市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支持。而有趣的是,当时因为过于比亚迪超前的产品,让政府也担心安全问题。于是,比亚迪展开实验,让一台电动公交在路上空跑两周,然后再背上沙袋跑两个月,实验获得了成功。2011年,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深圳开始了首批200辆比亚迪K9电动大巴的试运营。这一年被认为是比亚迪在电动大巴领域的元年,也拉开了全球公交电动化的序幕。
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在深圳运营的纯电动公交大巴超过1.6万辆,比亚迪电动大巴已成功在全球300多个城市运行。除新能源车和轨道交通外,比亚迪近年来还打造了太阳能、储能等多种新能源产品,已形成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再到应用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正如智利总统强调,"在方方面面,和比亚迪都有着无限合作机遇。"
在"一带一路"上的更多沿线国家,比亚迪正用领先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持续助力各国实现绿色交通及清洁能源梦想。目前,比亚迪新能源车足迹已遍及全球6大洲的300多个城市。
打破边界的骨气
2021年伊始,比亚迪 汽车 正式发布品牌全新标识。新标识在设计上,取消了椭圆型边界,变得更加开放,并通过字母变形打开了BYD三个字母封闭空间,让线条末端如同开放的触点。
比亚迪的开放进程在2020年不断在提速,3月份,比亚迪完成了主要零部件业务的拆分,并成立了5家独立运营的"弗迪系"公司。而到了4月份,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重组完毕,不仅在管理层与母公司切割,同时还启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引入外部投资等。
在不断自我否定,去中心的过程中,比亚迪迎来一次次重生蜕变,在坚定发展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大着自己。巴菲特搭档查理芒格评价王传福:"他是杰克·韦尔奇和爱迪生的综合体。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人。"但王传福认为,自己更像爱迪生,一个不相信命运,只相信勤奋和汗水可以实现奇迹的技术狂人。
有人也曾问王传福,很多人认为用中文车标不够洋气,甚至很土气,为什么比亚迪敢去做"王朝系列"的车型车标?
"骨气。"这就是王传福的答案。短短两个字,是他心底的呐喊。就是凭着这口骨气,王传福不但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神话,也让比亚迪真正成为了世人眼中,成就梦想的代名词。而王传福勾勒出的那个电动车为王的时代,也正向我们走进。
2、由特斯拉展开,新能源电池的前景和机会
最近工作繁忙,我早已在2/3号复工,因为外盘是不休息的,然后咱们国内无论是证券还是期货都是2/3号正式开盘。
所以最近这段时间,无论是投资方面,还是我热爱的汽车行业方面,我依旧保持着120%的关注度,我现在是作为一个汽车制造行业的旁观者和战略投资者,还略带有一点媒体人的属性,去看由于这次的新冠疫情,汽车制造业会受到一个什么程度的影响。
我可以先把结论告诉你,因为我后面要把我自己投资战略团队的研究结果,分享给大家。
结论是,汽车行业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并且这次的疫情影响,会把汽车行业(无论是制造端还是后市场端)的脚步拖累到今年9月份左右,乐观估计9月才能好过一点,汽车好卖一点,但并不能说完全恢复。因为疫情不仅仅将国内生产链重创了一遍,新冠在全世界都已经流行开,甚至可以说我们即将EOP,而国外即将SOP的状态。
所有有关于汽车市场的商品原材料:热卷、冷卷、橡胶、塑料、玻璃等等,都会遭到全所未有的价格打压。
所有有关于汽车类的股票,无论内盘还是外盘,都不建议看多,在今年9月前保持看空逻辑。
其实有很多人都反驳我说,汽车行业会马上有报复性的反弹,我说会有,但不是马上,最早在9月份可能会迎来汽车消费的反弹,还是谨慎乐观的预测。
你们要知道从宏观经济角度,这个市场并不是只有单单你汽车这一个商品,国民的总生产力,总消费力,在这失去的两个月里是不能弥补的,在这失去的两个月,产业链经历了一次大逃杀,伤的到处都是缺口,一些资金链断裂的公司就直接倒闭,根本连报复性反弹的时间都撑不到,宏观经济就像一列火车,时间节点的连续性导致了你坐过了站是补不了票的,要补也可以,你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几倍甚至十几倍)去挽救。就像央行最近的一波大放水,终于把低开8%的股市给救了回来,那然后呢?剩下我不多说了,因为散户(韭菜)都跟我说中国经济恢复了,牛市已经到了,呵呵。
好了,下面说下机会,目的就是让看明白的朋友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在这段经济修复期里把握住汽车行业真正的核心要点,可以做投资参考。
下面我把我的公司宏观策略团队的新能源研报,其中几处(当然不能全部贴出来)贴出来。文风可能不是我的文风,都是我员工的调研结果:
新能源电池原材料的前景和机会——镍
一、中国对世界电动汽车未来起着重大作用,在特斯拉首先国产化的带领下,几乎所有这些欧美电动汽车公司生产汽车时都必须通过中国,中国有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所不具备的。
正如2018年的油价报告所述,“中国通过几乎垄断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从而间接控制了电动汽车市场”。两年前,《石油价格》杂志(Oilprice)曾写道:“欧洲汽车生产可能很快将大量转移到中国,欧洲市场应该开始为此感到不安了。”“这将对该地区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大众(Volkswagen)、宝马(BMW)、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和雷诺(Renault)等公司一直是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当时,全球锂离子电池供应的三分之二源自中国。锂离子电池是标准电动汽车最常用的电池。“此外,这些电池极具价值,占汽车价值的40%,着实令人震惊。就目前情况来看,欧洲在锂离子电池生产方面远远无法与中国匹敌。事实上,目前整个非洲大陆估计只占有1%的市场份额。”“对欧洲汽车公司而言,将电动汽车的生产转移到中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即是说,在本周报道表示,为了让Elon Musk兑现他的承诺使电动汽车提供负担得起的和可以实现的大众市场和普通消费者,将需要中国参与其中,这应该不足为奇。问题再次归结到电池上。然而,这次的问题不是锂,而是钴。
据路透社报道,“电动汽车制造商通常在乘用车上使用镍钴铝电池(NCA)或镍锰钴电池(NMC),因为它们的能量密度更高,这对决定电动汽车一次充电能行驶多远至关重要。”然而,钴是电动汽车电池如此昂贵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汽车价值的40%。
特斯拉已经将它们的大部分生产转移到了中国,正是在该公司的一家中国工厂,它们正在逐步摆脱对钴的依赖。路透社(Reuters)本周报道称,“特斯拉在其中国工厂生产的汽车中使用不含钴的CATL电池的谈判已进入后期阶段。钴是电动汽车电池中最昂贵的金属之一。”相反,该厂将采用磷酸铁锂(LFP)电池,这将“比现有电池便宜‘两位数’”。
特斯拉股价
未来的机会,并不在昂贵的钴,而在镍,所有的汽车电池原材料都离不开镍,甚至未来绝大多数电池制造商在制造电池时会提高镍的用量,降低钴的用量。
二、镍同铂、钯一样,钝化时能吸大量的氢,粒度越小,吸收量越大!镍的重要盐类为硫酸镍和氯化镍。与铁、钴相似,在常温下对水和空气都较稳定,能抗碱性腐蚀,故实验室中可以用镍坩埚熔融碱性物质。镍可溶于稀酸中,和铁不同是,钴和镍与浓硝酸激烈反应,与稀硝酸反应较慢。
国内知名企业:中金岭南、太钢不锈、中国镍资源、贵研铂业、格林美、科力远、金川集团、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阜康冶炼厂、新疆新鑫、江锂科技、罕王集团等。
国外知名企业: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MMCNorilskNickel)、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ValeSA)、英国的斯特拉塔公司(XstrataPlc)、英美资源公司(AngloAmericanPlc)、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集团(BHPBillitonLtd)、澳大利亚米纳拉资源公司(MinaraResourcesLtd.)、日本的住友金属矿山(SumitomoMetalMiningCo.)、法国的埃赫曼集团(ErametSA)、加拿大的谢里特国际公司(SherrittInternationalCorp)
三、镍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耐腐蚀性以及磁性等性能!因此主要被用于钢铁、镍基合金、电镀及电池等领域,广泛用于飞机、雷达等各种军工制造业,民用机械制造业和电镀工业等。
具体的用途包括:
1、由于镍具有较好的耐腐蚀,耐高温,防锈等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到不锈钢和合金钢等钢铁领域。在不锈钢应用中镍的消耗量最大,含镍的不锈钢既能抵抗大气、蒸汽和水的腐蚀,又能耐酸、碱、盐的腐蚀。
2、镍的参与能够提高合金刚的强度,保持其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含镍合金钢主要应用于制造化工生产上的耐酸塔、医疗器械,日常用品及用于改造桥梁、修造军舰等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和军事工业等。
3、用于电镀,在钢材及其他金属材料的基体上覆盖一层耐用、耐腐蚀的表面层,其防腐性比镀锌层高。电镀镍的加工量仅次于电镀锌而居第二位,其消耗量占到镍总产量的10%左右。
4、用作化学电源,制作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的原料。世界上镍氢电池主要由中国和日本企业生产,占全球产量95%以上,其中70%以上在中国生产,中国镍氢电池企业主要包括超霸、豪鹏、比亚迪、环宇、科力远、力可兴、三普、迪生、三捷、量能、格瑞普等。日本企业松下、汤浅、三洋已将小型镍氢电池生产转移到中国。HEV用大型镍氢电池主要在日本生产,生产企业主要为Primearth电动车能源公司(PEVE)和三洋电机,由于松下和三洋合并,而松下的湖南工厂卖给了中国科力远。因此,大型镍氢电池已主要由松下生产。
5、镍复合材料可用于石油化工的氢化和合成甲烷时的催化剂,其优点是不易被H2S、S02所毒化。镍的化合物可制作颜料和染料。镍还能制成镍铁素体和镍锌铁素等新型陶瓷,做变压器的铁心和无线电的天线等。极细的镍粉,在化学工业上常用作催化剂。镍具有磁性,能被磁铁吸引。而用铝、钴与镍制成的合金,可以用它来制造电磁起重机。
四、镍是电池的基本成分,其中包括安装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混合动力汽车上面的电池。基于市场对于长期电池市场的乐观前景,目前众多大型矿企已加入到资源竞争的行列中去。
必和必拓(BHP)继续保留旗下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Nickel West镍矿项目,认为Nickel West显示出潜在的高回报性。嘉能可(Glencore)也在进行镍矿开采,并由此来生产金属副产品。印尼作为镍矿大国,已经成为许多矿企关注的焦点。去年印尼的镍产量居世界首位。Pacific Rim Cobalt Corporation目前在印尼进行勘探项目,积极开发印尼的镍矿资源。印尼和中国相隔不远,而目前随着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邻国们都急于为中国电动车行业提供必要的原料,印尼自然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其实印尼的目标已不仅仅是成为一个资源基地。印尼工业部长Airlangga Hartarto就提出要把印尼建成一个地区性的制造业强国,把本国的原材料转化为消费品。此举或将为已经开始开辟印尼市场的矿企提供机会。
自从2019年镍矿被内外盘资金大力炒作了一番后,后进入了一个价值合理区间,并且我认为价格并不是很高,往下的空间并不大。
根据我自己团队的商品和行业宏观研报的一些素材,我可以给出一个买入镍(沪镍合约、伦敦LME镍合约)商品进行中长线投资的一个观点,在这之后的几个月恢复期,新能源汽车将会爆发出第二春,并且在之后的汽车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
伦敦LME镍指数
最后,送给最近正在遭受疫情煎熬的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几句话:
可能你的自身经济正在遭受严重威胁,可能你在这场疫情中已经一无所有,但是请在绝境中找到适合自己反弹的方向,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正如我们人体骨骼会在负重和压力下越发坚强,这就是一种“反脆弱”!如何在这场黑天鹅中生存下去,在寒冬中发现春的痕迹,可以参考以上建议和观点。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7年烧光400亿!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到底能否造出电动汽车?
<
4、从F3到二代唐 比亚迪造车16年都经历了什么?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晚,进化快,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传奇故事,也造就一些企业,正蓄力冲向世界。其中,比亚迪一直是一个很有话题性的品牌,不管是电池大佬的出身、F3的热销,还是不忍直视的“工程师设计”和迪粉的狂热,抑或“542”性能追求带来的争议,比亚迪从来关注在线,自带热度。
从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股份进军汽车行业算起,比亚迪造车之路已经走过16个年头,从靠“分析大量数据”模仿起家,到销量急剧增长、品质问题爆发、经销商退网,以及后来的迪粉真爱,再到龙颜上线,并打入20万+市场,成为越来越多精英用户的选择,比亚迪到底经历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一起来扒一扒。
销量是衡量一个车企发展最重要的指标,销量即规模,既能体现这家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也能体现其品牌及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一个综合指标。所以,先来看一看这些年比亚迪的销量情况,这些数据大多数是从比亚迪年报中查来,只有2014年的销量数据与年报中有出入,当年的年报显示2014年比亚迪汽车销售37万辆整车,可如果这样和前后的增降出入太大,所以我选择了比亚迪2015年初向媒体公布的信息中的数据。
从上表能看得出来,最初的几年比亚迪的汽车事业发展势头不错,从2005年首款自主研发的车型投放市场之后,销量连续5年大幅增长,到了2009年已经实现44.8万辆的销量,可以说50万大关指日可破。这一方面,是比亚迪入场时间挑得好,2003年非典之后,汽车行业在利好政策的引导下迎来井喷期,另一方面是F3这款车还是很符合当时国人的买车需求。
到了2010年,比亚迪汽车事业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度,虽然突破50万辆大关,但增速也放缓了,接下来的2年还出现连续下滑,这段时间正好是中国车市井喷阶段性调整。然而,比亚迪自己出问题了,经销商网络拓展过快、分四网销售引发认知混乱、过高的销量目标之下错误的激励政策,导致经销商经营出现危机,爆发退网风波。自2010年起,比亚迪进入3年的调整期,期间推出首款SUV车型比亚迪S6,热销。
“士别三年”,2013年比亚迪再次奋起,意欲“二次腾飞”。主要依靠的还是S6和一款新的紧凑型轿车——速锐,这两款车是比亚迪在“分析大量数据”,结合过去几年的造车经验和收集到的用户反馈,改善生产流程,强化品质的升级版产品。同时自主研发也在开展,速锐是当时首款搭载遥控驾驶功能的车型。从后面几年的发展来看,比亚迪再也没有出现过销量大幅增长的业绩,也可以说“二次腾飞”其实并未达到预期,即使后来“542”加持,销量也没有突破性增长,消费者对比亚迪产品的“工程师设计”不买账。
比亚迪在汽车开发工程上并未落后,补上设计短板后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证据是,2017下半年比亚迪推出采用全新设计的宋MAX,以及2018年上市的第二代唐为首的Dragon Face家族化设计,终于在2018年迎来年销量50万辆的成绩。这是比亚迪汽车历史上第二次突破50万辆大关,但看看对手们,吉利、长城、长安同年销量均超过百万辆,比亚迪错过了中国车市最好的十年。
不过,这十年比亚迪可没浪费时间,与其说是“做得不好”,不如说比亚迪是“不专注”,忙着布局新能源车,忙着电动化公交车、电动大巴和云轨去了。自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开始,比亚迪就同步布局了新能源汽车,2006年成立电动汽车研究所,2008年推出首款双模电动车F3DM,并在2015年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宝座,稳占5年,直到2019年才被特斯拉给抢走了。
期间,坊间对比亚迪新能源车的质疑从未停过,家用车需不需要追求5秒内加速性能?插电混动DM系统是否真省油?新能源车能助自主品牌弯道超车?比亚迪盈利靠补贴?但王传福却无比坚定,那些年他说:“中国发展汽车工业,除了电动车道路,没有第二条路”、“比亚迪做电动车是为了骨气,为中国的汽车行业在世界上争口气”。
结合一下这些年比亚迪投放的车型和每年的主销车型数据看,一款F3支撑了比亚迪16年造车的“前半生”。其实车企要稳很简单,抱住几个“长青爆款”就成功一半了,像丰田的铁三角凯美瑞、卡罗拉、RAV4。对自主品牌来说,至今没人敢说挑战成功的是,没有一款车连换3代都能热销的,火一把的很多,换了代还能火,再换继续火的,暂时没有。
不过,在不同时期,比亚迪还是有一些热销车型,除了著名的F3和F0,S6热销了5年,随后S7接棒,再之后有唐,速锐也火过几年,现在宋、元两个系列能走出量,而唐、秦也积累了一些口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品牌有反哺。这些车,也为比亚迪积攒了不少忠实用户,产生了自主品牌第一波粉丝文化——迪粉。
通过这两个表,基本可以摸清比亚迪汽车这些年的一些情况,而事实上过程总是琐碎,我想可以通过编年式的方式来了解比亚迪的发展。
在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比亚迪正积累起一个广泛覆盖“出行领域”的业务网络。在产业链的上端,比亚迪掌握了电池生产能力,布局半导体领域,在下游则拥有涵盖私家车、城市公交、机场等商用车业务端,这难道不像丰田所描绘的“出行服务商”提供者的趋形吗?或者,正是因为有同样的格局和眼光,丰田才会最终选择与比亚迪合作。从“门外汉”到“主流品牌”,再到“新能源大佬”,比亚迪经历了什么?
从无到有
模仿和迅速发展基盘阶段
2003年,在电池领域已身居全球第二大供应商,并于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比亚迪,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获得进入发改委轿车目录资格,正式进军汽车行业。最初采用的车标为双椭圆设计,象征比亚迪与合作伙伴一路同驰骋,内部蓝天白云设计,则表示了比亚迪打造节能环保汽车的思路。
或者,在正式进入汽车行业时,王传福就已经对汽车电动化有想法了。2003年3月,比亚迪成立电动汽车研究部,可以说电动车的布局和传统燃油车是同步的,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的计划也在其中。
万事开头难,当时比亚迪自己造车的经验是0,国内的供应商也不成熟,为了解决零部件需求的问题,比亚迪充分发挥了“工程师出身”的优势,没有的就自主开发,为此还成立了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仅用2年时间,完成逆向开发并投产首款车型F3。沿用电池业务起跑的姿势,利用自身擅长的人海战术,降低成本。
比亚迪大量分析国际上成熟车型的优缺点,在F3的开发上采用模仿的同时“取众家之长”的思路,丰田的架构、本田的空间利用率和日系的节油经济性,都占齐了,在那个合资车还高高在上,自主车普遍抄袭人家的年代,F3满足了一大波经济收入得到改善,急需拥车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的用户需求。
2005年4月,比亚迪F3在上海车展开放预售,1天之内收获订单超500辆。9月,新车正式上市,不仅7.38万元的起售价十分吸睛。以此后的5年中,F3持续热销,月销3万辆创造单车销量记录,助推比亚迪销量连续5年高速增长。
2006年,在经过前期的摸索之后,比亚迪确认电动车方向,成立电动汽车研究所,计划3年内投资10.2亿元。
2007年,在各种资料中,最值得关注的信息是比亚迪将双椭圆标换成了BYD字母标,视觉上跟上时代发展。
2008年,在F3之后,比亚迪继续拓宽产品线,连推3款新车,定位B级车的比亚迪F6、微型代步车的F0以及首款双模混动车型F3DM。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让比亚迪名声大噪的事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车市低迷,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制造了超强话题性。
2009年,汽车事业进入连续高速增长第五年,产能问题困扰比亚迪,王传福在一次采访中说:“2009年我所主持的会议,99%的时间都是谈产能,因为2009年增长了162%,开会后留下2分钟谈一谈品质问题。事业部的总经理说,品质没有问题,不是都卖光了吗?”销量水涨船高,比亚迪乐观扩张网络,这一年比亚迪的销售渠道达到1200多家的高峰,分四大线销售不同产品。不说消费者,当年的汽车编辑都搞不清哪款车在哪个网卖,造成认知混乱。
2009年也是王传福身为传奇备受关注的一年,凭借巴菲特投资带来的关注,比亚迪股价大涨,王传福身价爆涨。9月29日胡润研究院公布的榜单中,王传福以350亿元身家成为中国首富。眼看造车事业如火如荼,比亚迪宣布进军商用车市场。
2010年,比亚迪的销量达到了历史高峰位52万辆,但增速大大放缓。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中国车市在井喷后在这一年进入阶段性调整,问题出在当年的比亚迪缺少经验,对市场敏感度和反应速度不够高,为追求年初确定的80万辆目标,比亚迪给经销商制定了以高额返点为诱惑和过高的提车目标。导致经销商经营恶化,爆发退网风波,与此同时过去几年积累的一些质量问题也浮出水面。
市场倒推 改善质量
产品研发上更多探索尝试阶段
比亚迪很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宣布进入为期3年的调整,解决经销商管理问题,提升产品质量问题。这一年,比亚迪还开始了一项之后新的尝试,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简单的云应用,为日后的车主数据云平台打了基础。其实呢,工程师出身和地处深圳两个方面因素,促使比亚迪对汽车的电子化和科技化更为敏感和积极,前期的更多探索和尝试,对比亚迪来说在后来的新四化上带来了优势。
2010年增速的放缓,使得2011年业务承压,这一年的年初,比亚迪宣布全系官降,目的是冲销量。随后比亚迪旗下首款SUV车型S6上市,搭载自主研发的1.5T发动机,模仿痕迹仍明显,但工艺有所改善,成为又一款热销车型。不过,这一年比亚迪过得并不顺心,经销商问题仍是困扰,意识到过去几年以销售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不对,王传福宣布对内部架构进行调整,控制销售人员占比,将总人数控制在2500人以内,与此同时在研发、生产方面投入更多资源。
2011年9月,央视报道F3在多起事故中安全气囊没有弹开,“气囊门”风波随之而来。而此时F3在全国累计销售已超过60万辆,随后车主与比亚迪展开了对恃,当年销量受影响,录得16.68万辆,同比2010年的21.24万辆下滑21%,导致比亚迪汽车2011年销量出现13%的下滑。
虽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F3受到过不少质量方面的质疑,但并不影响其作为一代“神车”的存在。它与许多车主走过了那段峥嵘岁月,助力中国经济腾飞,也成为了那个年代的记忆符号。时至今日,还有很多比亚迪F3在服务用户,见证那个时期的比亚迪出品也有不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2012年,为了表达过去2年集中改善质量问题的成果,比亚迪推出全系车型“四年或10万公里”的长质保政策,当时汽车行业普遍使用的是“三年或10万公里”质保政策,比亚迪想借此举提升品牌形象,表明狠抓品质的决心。8月,比亚迪推出基于F3的开发和生产经验改善升级而来的紧凑型轿车速锐,搭载具有开创性的“遥控驾驶功能”,在10米之内车主可通过车钥匙控制车辆自动挪位,话题性十足。
9月,比亚迪牵手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合资全新电动车品牌腾势,再一次成为行业话题王。此外,2012年比亚迪还分别签下了天津市和云南省的电动公交项目,推进电动商用车事业的发展。
经过3年调整,比亚迪似乎理顺和解决了不少问题,在2013年比亚迪提出汽车事业进入“二次腾飞期”,准备再一次大展拳脚,这一年的新车有以配置丰富为卖点的思锐,以及搭载第二代双模动车系统的紧凑型新能源轿车秦。与其说想凭这两款车“腾飞”,不如说此时的比亚迪正在憋大招。
发展特色 提出542战略
追求打造“不可取代的价值”
2014年,大招来了。在那一年的北京车展上,比亚迪发布542战略,意欲重新定义汽车标准,希望凭借插混动新能源车对合资车实现“弯道超车”。同年12月,首款542车型唐DM推出,采用2.0T加双电机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百公里加速4.9秒,预售价30万内,让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留意一下这时的唐,用的仍然是BYD车标,这时还没有王朝系列的概念。
王传福是工程师出身,比亚迪也向来有工程师文化,一个获得一定成就的工程师,大概不可能满足于做“跟着别人走”这样的事情,他们的人生信条更可能是实现“不可取代的价值”。代表着“极致性能、性价比和经济性”均衡的542或者是这种工程师思维的必然产物,虽然此时的542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是比亚迪不甘于局限在国内竞争,而将眼光锁定在全球的佐证。
2014年被认为是新能源车商业化的元年,国内新能源销量爆发式增长。比亚迪多年的技术积累也终于迎来机会,作为双模车型第二个销售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在2014年相对第一年实现10倍增长,在为“狂暴”模式的起点。当年财报显示,比亚迪新能源车收入增加6倍,至73.38亿元,占汽车业务的27%。不过,其中财政补贴占利润总额91%,成为坊间质疑比亚迪新能源车“盈利靠补贴”的根源。
时间来到2015年,吉利、长城、长城甚至上汽广汽自主品牌趁着SUV热潮切入提速发展期,比亚迪却一头扎进了新能源车的发展中。年初,迪粉团聚在王老板的周围讲述着对比亚迪的感情,泪星闪现。6月,542战略首款三擎四驱双模SUV唐正式上市,全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近6.2万,夺下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宝座。年报中,新能源车业务收入达到193.42亿元,占汽车收入提升至50%,占集团总收入24.17%,成为一抹亮色。与此同时,比亚迪电动大巴K9和e6在全球6大洲、43个国家、190座城市运营,累计行驶里程达到3.6亿公里,创下全球电动车最长运营里程记录。
2016年,比亚迪在以迪粉大会为基础的DEAMS盛典上提出“全面电动化布局”的方向和王朝系列的规划,足见此时的比亚迪将发展重心放在了新能源车上,这一年的新车包括宋DM和秦EV。此外,王传福在演讲中特别提到:“比亚迪在一步步打造汽车互联网生态产业链。”这时的比亚迪,对汽车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出行工具,可以说比亚迪在一些思想认知上,走在了行业的前列,不管有意无意,从这时开始其实它已经在布局后业炙手可热的“新四化”。
2016年对比亚迪来说还不止于此,这一年另一个高光事件是历经5年研发,累计投资超50亿元的云轨亮相,比亚迪开启了在交通领域的新业务。在随后的数年前,比亚迪签下国内外多座城市的订单,包括最近的2020年2月签下巴西两城。
对燃油车不太重视2年之后,比亚迪似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切,也许是汽车事业发展速度上与其他品牌差距拉大引起了比亚迪的重视。在2016年,比亚迪终于下决心改善饱受诟病的造型设计问题,并首次引入海外人才,聘请奥迪新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为首席设计总监,以及奔驰底盘调校工程师汉斯为首席底盘调校专家。
高光时刻 龙颜上线
补上设计短板 重回舞台中央
2017年人们将注意力重新放到比亚迪的乘用车事业上来,4月DEARMS品牌盛典,艾格亮相。9月,由艾格参与设计的宋MAX上市,惊艳坊间,“工程师做的设计”彻底完成历史使命,比亚迪汽车首次“颜值在线”。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边缘的比亚迪乘用车,凭借宋MAX的颜值,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这款车在一个月内斩获3万台订单。
2018年,在国际化思维的催化下,比亚迪迎来“全新焕新”的高光时刻。3月,首款应用Dragon Face全新家族设计语言的车型第二代唐上市,价值感倍增,全年销量超过6万辆,其中混动版销量3.7万辆,占比超过一半,主销车型售价20万以上,车主以一线城市白领为主。这一年,比亚迪汽车全年销量再一次突破50万辆,虽然没有完成全年60万辆目标,但也是2010年之后首次突破50万大关,龙颜的加持功不可没。
重新找到感觉的比亚迪,为2019年制定了65万辆的年销量目标,计划通过燃油车+新能源车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再次发力向上。年初,比亚迪来了一场“春季新品发布会”,一口气宣布9款新车上市,对过去一年进行了全面换脸的王朝系列进行了重新梳理。随后,发布纯电动e平台,基于该平台推出e1、e2两款纯电动车,主攻10万元代步车市场,并重新开启“分网销售”模式,在渠道建设上区分王朝系列和e网。不过,两款新车在定位上并未体现比亚迪动力电池自产自供的价格优势,同时在设计上节省开发成本沿用F0的做法也不被市场所接受。
同时,遇上汽车行业寒冬期,比亚迪的计划并未收到预期疗效,这一年录得销量45.12万辆,同比下滑13%,受补贴退坡影响,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21.93万辆,小幅下滑,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之位拱手出让攻势正猛的特斯拉。
2019年11月,比亚迪和丰田官宣将合资成立纯电动车公司,各出资50%。双方合资公司将开展纯电动车及其平台、零件的设计、研发等相关业务,新公司由双方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组建。这是比亚迪的另一个高光时刻,也从侧面反映比亚迪电动化技术实力达到国际水平。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奇怪,从比亚迪发布云轨方案至今,已3年过去,为什么以建设投入小、周期短为优点的云轨还没有投入使用的消息?我查了一下,网上有消息说云轨建设项目在国内有段时间被全面叫停,原因未明,有消息指向中车抢单。不过最近消息是,比亚迪云轨部分城市项目建设工作已重新启动。最近,比亚迪又在巴西连下两城,签下云轨项目。
小结:
16年对于一个汽车企业来说,是很短的历史,奔驰造车超过130年,福特117年,丰田63年,更何况自主品牌是在中国工业发展落后西方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比亚迪在这16年间,进步很快。走得太快,难免犯错遇到问题,值得肯定的是,比亚迪在解决问题,不断改善的路上,反应很快,调整到位后再次冲高。相比迅速膨胀,波段式成长的结果更可期。
2019年比亚迪汽车销量45.12万辆,居全年自主品牌销量排行第五。新能源仍然是比亚迪坚定不移的方向,其电池对外开放后将使整体业务更健康,有望抵销补贴退坡带来的财力冲击。与此同时比亚迪相比早几年更重视仍然是市场大头的燃油车发展,这是一个更成熟的体系化表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比亚迪、中国一汽合资成立新公司 注册资本10亿元
资料显示,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武瑞甲,注册资本10亿元,经营范围含新能源技术推广服务;动力电池及电池系统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相关售后和技术咨询服务;储能电池、储能系统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
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比亚迪全资子公司弗迪实业有限公司持股51%,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一汽股权投资(天津)有限公司持股49%。
根据合作项目显示,该合资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芯、模组及相关配套产业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打造东北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战略基地。工厂采用工业4.0标准,分三期建设,全部达产后,实现年产45GWh的动力电池产能,将为超100万辆车供给安全且长续航的刀片电池。
6、深度:从2019年的天齐锂业动荡,研判中国新能源全速大发展
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制定趋于平缓,车用动力电池的污染和回收问题及中国锂矿藏锂行业发展实际情况,锂电材料头部选手天齐锂业在2019年亏损28亿元,300亿元有息负债压顶,还出现股价大跌流动性紧张。
援引广州日报2020年3月31日发布的《天齐锂业去年亏损超28亿元》一文部分内容:天齐锂业还在跌!截至3月30日,天齐锂业股价跌至18.41元,跌幅超9%。而2017年9月,天齐锂业的股价曾站在61元的高点,如今最新股价不到巅峰时的三成。
新能源情报分析网综合多方琐碎信息研读分析,溢价收购智利SQM23.77%股权,按照171亿美元估值收购,估值按照7.42倍pb溢价收购,而2017年碳酸锂市场价格最高约为16万元每吨,目前碳酸锂市场价格不足6万元每吨。由于投资资产减值导致的溢价降低,资产减值22亿元。对应的溢价收购产生的各项成本以及澳洲以及智利的相关税收政策增加企业税收开支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作为中国锂电原材料龙头企业,控制全球优质矿产资源是最重要的工作,收购澳大利亚泰利森51%股权,收购智利SQM23.77%股权,是基于长期看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汽车领域发做出的决定。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受制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影响,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度退坡(最高达75%)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速首度出现负增长;
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全面爆发,1、2月连续两个月平均增速超过90%以上,部分国家最大增速超60%,欧洲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已成定局;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美国两大新能源起车市场受短期疫情影响产销量受挫,欧洲3月新能源汽车销售停滞。但是新冠疫情影响都是短期的,长期看新能源汽车高增长是必然的。
除去资产减值、税费、资金成本等短期问题,中长期看收购泰利森以及SQM对于持续稳定的控制全球核心锂资源,都是极具价值的。泰利森锂辉石矿提锂全成本不到4万元每吨,SQM盐湖提锂全成本仅不到3万元每吨,相较于国内部分企业(江西锂云母约6万元左右成本)成本优势极其明显。
当下,天齐锂业遭遇的亏损和债务等危机,就必须要与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和补贴政策整体研判:
首先是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的问题,全球动力电池在以中国的宁德时代,南朝鲜的LG化学、SK、SDI,日本的Panasonic等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一同努力下,以高镍8系列(NCM811)为主要发展、9系列(9:0.5:0.5)为前瞻探索方向的动力电池技术,在能量密度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2020年,宁德时代已经投入量产的高镍NCM811正极材料,采用CTP无模组封装技术的三元电池系统重量能量密度将突破200Wh/kg。实现了乘用车最大NEDC工况续航里程超过800km,平均续航里程超过600km以上的水平,同时,由于钴金属比例的进一步降低,动力电池成本将降至700元/kwh以下。
备注1:搭载技术指数相对保守的宁德时代CTP三元电池系统首款车型为BEIJING品牌的EU5 R550系列最新改型。
2020年,比亚迪在3月召开线上发布会,真实对外推出超级磷酸铁锂电芯+CTP无模组封装技术的刀片电池系统。由比亚迪旗下独立的佛迪分公司负责动力电池和涉及新能源整车核心技术研发、量产及对外销售业务。这意味着将安全作为基础方向牵引的刀片电池,将面向全球范围主流整车制造厂商(比亚迪与丰田组建的合资公司首款车型获将应用刀片电池系统)。
备注2:搭载能量密度160Wh/kg的刀片电池系统首款车型,为比亚迪6月推出的“汉”车族(包括EV和DM)。
新能源情报分析网有理由认为:
截至2019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较于全球汽车产销量不到2%。在2020年晚些时候至2021年中,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紧凑级车型成本将基本与对应燃油车型成本区域一致,全球新能源汽车爆发即将到来。
随着三元锂动力电池成本进一步下探,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提升至最高800公里以上,符合最新中国国标350千瓦快充技术(车载端)逐步普及,以及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上(充电桩端)的全面支持,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渗透率将会大幅度的提升。
由于补贴政策的弱化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再次回归,安全性更出众的“铁电池”出货量反弹,成本优势凸出性能不足,中国及全球范围新能源整车发展趋于更加理性和平稳,具备与传统车直接抗衡的根本。
2020年预估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达到300万辆左右的水平,增长率超过50%。2021年增长率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以及全球范围新能源汽车全面替代将正式开启。
因此,与中国及全球新能源行业正转入良性且全速发展息息相关的天齐锂业于2019年遭遇的危机,不必过多解读。
文/新能源情报分析网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A股:动力电池回收成新蓝海,这6只龙头谁是下一个“宁德时代”
导火索
此次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指出, 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的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但实际上,矿产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以生产160 TWh的锂电池,完全足够生产全球需要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 同时,随着锂资源探明量增加,潜在产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 说到电池不同于石油,石油用了后就没有了,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市场发展空间
动力电池回收利润空间丰厚,新能源 汽车 回收价值远高于传统能源 汽车 。 类似于传统能源的“五大总成”,新能源 汽车 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为 汽车 的核心 零部件,其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其中电驱动总成(主要包括电机、电控、减速 器)、动力电池成本占总成本比例分别约为10%及40%。
伴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退役电池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以邦普为例,对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的回收利用率也达到了90%以上,预计到2035年退役电池的回收材料能满足大部分市场需求。
若将这些金属全部回收利用,动力电池回收价值约2.5万元,进而导致单位新能源 汽车 报废回收价值高涨至超3万元,约为传统能源 汽车 报废回收价值的8.6倍,预计2030年 汽车 正归渠道回收率为38%,对应拆解 汽车 总数为 1172.7万辆,市场空间高达2627.6亿元。
超越 科技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服务以及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拆解服务。公司目前阶段主要提供的服务为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服务以及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拆解服务,主要生产的产品为部分工业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产品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产物。
公司拟使用全资子公司安徽德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为项目实施主体,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沙河镇工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形成 6 万吨/年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能力,项目预计总投资 40,000 万元。
光华 科技
公司主营业务是PCB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PCB化学品、锂电池材料及化学试剂等,全资子公司珠海中力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共22家符合《新能源 汽车 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中,通过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合规合法的回收,拆解,再制造等以减少随意遗弃对环境的伤害,共同 探索 针对运营车辆续航里程恢复的焕能综合服务方案。
宁波精达
公司子公司组建一条新能源电池自动化拆解生产线,产能为2万吨/年。该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较高,为国内首创,目前已经与宁德时代旗下子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基于可回收电池的板栅冲压生产线,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 ,此生产线取代进口市场,前景广泛。完成基于新能源 汽车 电池壳肘节式高速拉伸的生产线研发,结合公司的凸轮式自动化输送机构,使得每分钟速度可以达到60次以上,大大领先于行业的现有水平。完成基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盖板的600吨压力机生产线,并批量投放市场。
迪生力
公司持有控股子公司广东威玛新材料 科技 有限公司55%股权,广东威玛主营业务为新能源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理以及资源化再生利用等相关业务。公司主营业务为 汽车 铝合金车轮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 汽车 轮毂和 汽车 轮胎,且主要针对美国改装市场,国内行业少有的具备铝合金大车轮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
天奇股份
以废钢加工设备、报废 汽车 拆解设备、有色金属加工及分选设备为主的循环装备产业;以报废 汽车 回收拆解、 汽车 核心零部件再制造及动力电池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的 汽车 后市场产业。专注于废旧锂电池回收资源化利用,原料为废旧锂电池,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及规模化经济效益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基地。
泰尔股份
公司主营锂电池注液设备、锂电池回收拆解设备。子公司众迈 科技 主要生产锂电池自动化注液设备,旗下泰能新能源10GWH锂电池项目一期2GWH下线投产仪式5月14日在安徽马鞍山生产基地举行,标志着国内首条200PPM高速21700圆柱形锂电池产品正式下线,国内冶金行业用联轴器领域龙头企业。
本文不存在任何推荐,所聊到的股票不构成任何推荐仅供参考学习,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8、新能源车电池处理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
2021年7月7日,《“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正式出炉。“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中,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是六大重点行动之一。目前,我国加快动力电池回收行动迫在眉睫。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实在一步步明确释放支持电池回收的信号,但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将逐步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将加速发展。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海峡创新(300300)、新天科技(300259)、汉威科技(300007)、三川智慧(300066)、科陆电子(002121)、国电南瑞(600406)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
1、加快动力电池回收行动迫在眉睫
当退役电池进入再生处理环节,其中的镍、钴、锰等金属元素会被提取出来,加工制作成可用于电池生产的正极材料,再制成动力电池包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目前,退役的动力电池中钴、镍的回收率可以做到98.5%以上,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价值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提升,动力电池装机量的逐渐增长,我国将面临大规模动力电池逐步退役,如果这些退役电池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将会带来触电、燃爆、腐蚀等安全隐患,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存在较大威胁。
除此之外,退役的动力电池中所包含的锂、镍、钴、锰及稀土等金属,如不能充分地回收利用,也将极大地造成资源浪费。我国加快动力电池回收行动迫在眉睫。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数据,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为78万吨。
2、政策推动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面对庞大的动力电池退役,我国多次出台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相关政策,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20年10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2021年7月7日,《“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正式出炉,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中,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是六大重点行动之一。
3、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实在一步步明确释放支持电池回收的信号,但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仍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行业的不公平竞争、退役动力电池收集困难、梯次利用安全性问题、电池回收技术有待提升等。因此,未来面对庞大的退役电池数量,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仍需完善。
4、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将加速发展
本次《“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推进动力电池规范化梯次利用,提高余能检测、残值评估、重组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水平,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与梯次利用成套化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相信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将逐步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将加速发展。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电池PACK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