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汽车属于什么经济行业分类
制造业
这个图是在国家统计局的截图,新能源汽车被归类到制造业里面哦
2、新能源汽车是必然趋势,但和新能源没什么关系
评古论今看产业,大家好,我是亦然。
世界上许多事情具有欺骗性,表面看是一套,实际上却是另一套。
新能源汽车就是这样,乍一看,新能源汽车一定和新能源有关系,其实新能源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甚至氢能没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部分看,先谈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是必然?再分析汽车能源会不会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
为什么说新能源汽车是必然,在我国一定会普及?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能源安全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
过去,我们工业走的是粗犷式发展路线,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经过40年的大量开采,石油和很多矿产资源消耗巨大,国内的一些大油田,如胜利油田、大庆油田基本接近尾声,而我们的工业并不会止步,能源消耗量还在上升,我们只能依赖进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达4.6亿吨,与同比增长10.9%,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69.8%;进口天然气9038.5万吨,同比大幅增长31.9%,对外依存度升至45.3%。中国在继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石油进口国后,2018年又超过日本成为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1972-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大量工厂停摆关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石油严重依赖进口意味着中国工业被掐着脖子,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2007-2018年 我国原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
2006-2018年 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
二是汽车作为终端产品,从机械化、电气化到智能化是必然趋势,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实现电气化汽车,也就是电动汽车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前身是马车,依靠畜力驱动。
然后是燃油车,其核心是内燃机技术,在机械装置的帮助下,石油动力取代畜力。
现在满大街跑的汽油车,是通过燃烧石油产生热能,推动内燃机连杆做机械运动,并通过变速箱将动力传递给车轮,本质是机械化,所以燃油车的关键部件是发动机(即内燃机)和变速箱。而车内的电是从发电机来的,从石油燃烧的能量分流一部分给发电机发电,为车灯、娱乐系统提供电力。可以看出,汽油车车轮跑的动力和电完全没关系。
现在是新能源汽车,本质是电动汽车,用电池取代汽油,电池直接为电机提供电能,带动车轮往前跑,所以电动车的关键部件是电池、电机、电控,和燃油车完全不同。至此,汽车才完全实现电气化,属于电气装备。
未来是自动驾驶汽车,本质是智能终端,智能化。自动驾驶汽车一定是在电动汽车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不会直接从燃油车过渡而来,原因在于自动驾驶汽车是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工作的前提是电,电控制电机很容易,控制内燃机很难。
汽车要成为智能终端,必然会经历电动汽车的发展阶段。
三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需要新能源。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日本德国,差距很大,国内市场仍然是合资车主导,自主品牌影响力弱。
中国汽车工业如果有未来,就一定需要出世界级的民族品牌,而电动汽车为自主品牌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原因在于中国在电池、电机和电控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不大,而发动机技术差距巨大。电动车提供了同一起跑线的发展机会。
因此,新能源汽车会不会普及,有没有未来,其实是在赌中国汽车工业的前途,赌我国高端制造能不能实现。高端制造能实现,汽车工业就一定会起来。而国家政策也将长期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如果把新能源汽车只看作电动汽车,其电力来自于电池,电池的电来自于电网,我国电网的电60-70%来自火电,也就是烧煤,烧煤的污染一定是比烧石油污染更大,这是其一。
其二,烧煤从发电、送电、充电再到汽车用电,经历的环节比汽油车多很多,每经历一个环节都会有能量的损耗,电动车能量的损耗不会比燃油车低。
其三,电池污染问题难以解决。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新能源汽车其实和新能源无关,也和环保也没什么关系。
那么,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会不会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
人有美好的愿望是好的,能不能实现又是另一回事。
新能源直接应用驱动汽车,可能只是美好的愿望,未来恐怕难以实现。
第一、目前人类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新兴能源技术,有助于改善能源结构,一定程度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是必然趋势,但仍然会是发电为主要应用,通过新技术发电并入电网,为工业提供电力,不会直接用来驱动汽车。
第二、氢能零污染,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丰田也曾研发氢能汽车,氢能汽车似乎前景无限,其实不然。酒精(乙醇)、甲醇同样没有污染,酒精和甲醇汽车为什么没有普及?
能不能普及关键看成本,酒精比氢气普遍多了,获得酒精比获取氢气容易,如果氢能汽车能普及,酒精汽车一定也能普及。
好了,本期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感谢您的支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和转发。
谢谢,我是依然。
3、中国在韩电动汽车进口国中位居第三,这透露出了哪些信息?
中国在韩国电动车进口国中位居第三的排名,从这一条信息就透露出我们国家的电动车出口量非常大,同时也证明了我们国家所生产的新能源电动车技术成熟,能够得到国外消费者的肯定。
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韩国这个国家的汽车发展要比我们国家起步很早,所以在早期韩系车进入国内市场就备受很多人的关注,而且韩国所生产的汽车在我国的销量也非常好,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新能源电动车制造领域方面要比韩国车先进很多,这也就造成中国成为了韩国电动车进口国最大的一个国家,而且位居排名第三,反而韩国所生产的汽车在我国的销量不景气,这就是我们国家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原因。我们国家的新能源电动车制造技术很先进,出口量比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信息,我国新能源电动车出口到韩国的数量每一年都在激增,而且今年新能源电动车出口到韩国的数量比去年同比增长27%,从这个数据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国家所生产的新能源电动车很受韩国市场的青睐,因为我们国家所生产的电动车续航里程数大,同时物美价廉,在这一点上很多韩国消费者都是非常认可我国所生产的新能源电动车。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所生产的新能源电动车不仅出口到韩国,而且还出口到日本市场。这足以见得我们国家所生产的新能源电动车已经远销海外,所以未来肯定是新能源电动车天下,毕竟新能源电动车节能环保,同时给车主带来的使用成本也非常低。不过目前的新能源电动车还是有一定的困境,现在很多新能源电动车车主面临的就是一个充电难的问题,只要全世界解决了充电桩的问题,本人就相信新能源电动车将会更早地主导汽车市场。
4、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能拔掉吗?
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可以不插电。汽车新能源充放电方式:关掉充电枪。有的充电枪会通过刷卡、扫描条形码、输入密码、拔掉电源等方式断电。断电后,请稍等片刻,然后将充电枪从汽车的插孔中拔出。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新能源汽
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能拔掉吗?
新能源汽车充电时可以不插电。
汽车新能源充放电方式:
关掉充电枪。有的充电枪会通过刷卡、扫描条形码、输入密码、拔掉电源等方式断电。断电后,请稍等片刻,然后将充电枪从汽车的插孔中拔出。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新能源汽车在未充满电的情况下拔掉电源,一定要注意安全。停电后直接拔掉必须等一段时间。
充电注意事项:
充电前要确认汽车是否完好,充电设备是否正常。充电后,确保电压和电流在正常范围内,然后再离开现场。如果有条件,要定期检查充电状态是否正常。尽量将充电线直接连接到墙壁插座上,检查充电插座是否完好,避免在连接线损坏或腐蚀、生锈时充电。
新能源汽车产量多少?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145.6万辆,比上年增长17.3%;集成电路产量2614.7亿,增长29.6%。
受试者总数:
按可比口径计算,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9%。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0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4亿户。
工业规模:
统计公报显示,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7%。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3%。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6%。
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能拔掉吗? @2019
5、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持续走高,这说明了哪些问题?
国家统计局在这一次的数据统计过程当中就发现,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渗透力正在逐渐的走高,但是在这里也是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将近25%的新能源汽车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当中,而在二三线城市当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其实不是很好。也就是说汽车的增量主要集中在这些大城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现的?
第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什么持续走高?其实之所以这样,主要就是因为现在通过竞争,目前的新能源汽车质量还是可以的,就比如蔚来汽车,特斯拉,比亚迪,理想汽车这些汽车品牌,都是能够生产出质量,口碑以及操纵都还可以的新能源汽车。在价格上跟我们传统的化石燃油汽车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才导致他们的市场占有率不断的上升。
第二,政策上的补贴。不得不说新能源汽车在某种程度上还非常依赖政策的补贴,可能很多人都会说,现在买车的时候,明明没有一些优惠,但你要去进入一些专卖店就可以发现,当你买一些新能源汽车或者混动汽车的时候,是不需要缴纳购置税的,或者国家直接将一些补贴给汽车生产企业,让他们可以用来进行研发。
第三,目前的消费主力畸形应该如何解决?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目前一线城市可以接受,他们同时也可以大范围的推广,但是在一些落后的城市却没有办法,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这些城市进行大量的宣传,而最为重要的是,在小城市当中充电桩的数量是非常少的,因为基建能力跟不上,才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很难接受新能源汽车。
6、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较去年增长了超过1.3个百分点左右是不是病句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隆基绿能(601012)、晶澳科技(002459)、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晶科科技(601778)、长江电力(600900)和中国中车(601766)等。
本文核心内容:新能源行业市场规模、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行业概况
1、定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一般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可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含了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则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行业被归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国统局代码D44)中的电力生产(D441),包含的统计4级代码有D4413(水力发电)、D4415(风力发电)、D4416(太阳能发电)、D4417(生物质能发电)、D4418(其他电力生产)。
2、产业链剖析
新能源行业上游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商,以及太阳能、光伏、水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组件及零部件制造商。其中:新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设备和风力发电机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特变电工(600089)、迈为股份(300751)和中国中车(601766)等;组件及零部件制造主要包括电力和光伏组件、太阳电池芯片、太阳电池组件、太阳能供电电源、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等。目前这一领域领先的上市企业有晶澳科技(002459)、天合光能(688599)和通威股份(600438)等。
新能源行业中游作为整条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氢能、光伏发电、风电和水电等能源供应商;该领域目前的代表上市企业有隆基绿能(601012)、金风科技(002202)、三峡能源(600905)和长江电力(600900)等;
新能源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加氢站、充电桩和输变电等公共及个人应用领域。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比亚迪(002594)、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东风汽车(600006)和北汽蓝谷(600773)等;加氢站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蓝科高新(601798)、上海电气(601727)和美锦能源(000723)等;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有特锐德(300001)、国电南瑞(600406)和万马股份(002276)等;输变电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长缆科技(002897)、金杯电工(002553)和平高电气(600312)等。
我国新能源行业具体产业链布局如下图: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新能源行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十五”规划至“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到“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再到“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的变化。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加快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从“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开始,规划提出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小型水电和农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至“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合理把握新能源发展节奏,着力消化存量,优化发展增量,新建大型基地或项目应提前落实市场空间;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国家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指引。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设规范、安全运行规范、能源发展机制和标杆上网电价等内容,2014-2022年6月,我国新能源行业重点政策及政策解读汇总如下:
注:查询时间截至2022年6月20日,下同。
行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逐年上升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7.10%。其中,水电装机3.91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36亿千瓦)、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核能发电装机0.5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38亿千瓦。
2、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
2017-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2021年,全国新能源发电量达2.89万亿千瓦时,较2020年增长11.63%,其中,水电1340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风电65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光伏发电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生物质发电1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6%。
3、新能源消费量分析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新能源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6年的16.2艾焦增长到2020年的23.18艾焦,复合年增长率达到9.37%。前瞻根据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得到,2021年中国新能源行业消费量约为25艾焦。
4、新能源行业消纳情况分析
2022年1月,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2021年1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其中风电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西藏、广东、广西和海南;光伏利用率达到100%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和湖南。
5、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逐年递增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为34.9%,比2017年增长了5.3个百分点;2021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占总发电比重达到35.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行业竞争格局
因目前新能源行业可量化指标较多,故行业竞争格局中的区域竞争部分仅以: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进行比较;企业竞争格局以:2021年各光伏企业光伏组件出货量;2021年各风力发电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进行对比;2020年各水力发电企业水电装机总量及水电发电量进行对比。
1、区域竞争:青海、四川和云南位列新能源行业第一竞争梯队
根据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30个省(区、市)中,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超过80%以上的3个,分别为青海、四川和云南;40-80%的6个,分别为甘肃、重庆、湖南、广西、湖北和贵州;20-40%的10个,分别为上海、广东、吉林、宁夏、江西、陕西、黑龙江、新疆、河南和内蒙古;小于20%的11个,分别为浙江、福建、山西、安徽、辽宁、江苏、北京、海南、天津、河北和山东。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尚未发布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2、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1)光伏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PV-Tech发布的《2021年全球组件供应商top10》,以光伏组件出货量来看,2021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名厂商中,中国企业包揽八席,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依次位居2021年组件出货量全球排名前三,光伏组件出货量分别为38.52GW、24.80GW和24.069GW。据PV-Tech介绍,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光伏行业整体产能和出货量均超过190GW;前十大组件供应商出货量超过160吉瓦,市场份额超过90%。
(2)风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数据显示,新增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中国风电市场有新增装机的整机制造企业共17家,新增装机容量5592万千瓦,排名前5家市场份额合计为69.3%,排名前10家市场份额合计为95.1%;累计装机容量方面,2021年前5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为57.3%,前10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1.8%;其中,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占国内市场的23.4%;远景能源和明阳智能累计装机容量均超过3000万千瓦,占比分别为11.1%和9.6%。
(3)水力发电行业竞争格局
因存在严格的行政准入门槛、资金门槛和技术门槛等,目前,我国水电行业运营企业的数量不多,主要大型集团包括:长江电力、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和国家能源等。根据企业的公开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20年按在水电装机总容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2.32%,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7.5%之间。按照水电发电量分析,长江电力的市场份额达16.75%,其余五大集团的市占率均在5.5-8.5%之间。
注:截至2022年6月22日,除大唐集团外的其他五大能源集团均为公布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故此处仅以2020年数据为例,对我国水电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进行分析。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时期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202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指引:
《实施方案》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发展:
传统电力系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来打造规划设计理念和调度运行规则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要求,在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上做系统性安排:
鉴于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等,《实施方案》立足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上: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并具有一定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体系。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实施方案》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较低,占地面积大。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
“十四五”风光等主要新能源已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模式需要与时俱进,金融支持政策力度需要加大,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实施方案》提出三方面政策举措:
2、“十四五”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作为绿色低碳能源,新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年均装机规模还将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据此,前瞻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达到17亿千瓦,至2027年末,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或将达到21亿千瓦。
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稳步增长,预计至2027年我国光伏、风能、水能、火电等新能源发电量也将随之进一步高增,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量以及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初步预测至2025年末,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可达到4.28万亿千瓦时,至2027年末,新能源发电量或将突破5.20万亿千瓦时。
7、国家统计局:7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哪些助力了经济增长?
首先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继续有效。但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德邦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卢哲表示,三季度是全年稳增长的关键窗口期,但压力依然很大:工业生产恢复受阻,基建仍是唯一高增长的地区,消费和房地产的复苏受到很大干扰。
其次是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和2.1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4.4%,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增速比加快。
再者是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高新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增速比上年12月加快2.3和3.4个百分点。产品方面,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50.5%,在上年成倍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锂离子电池等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增速。
要知道的是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态势不断显现。面对外部风险挑战和国内经济复苏压力,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共同为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全国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改革创新,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准确实施宏观政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巩固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回升,稳中求进,提高稳定性,保持稳定。提质增效,彰显了经济发展的强劲韧性和旺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