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渗透率是什么意思?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计算方法
有关注新能源车的朋友应该经常会听到 “渗透率”一词,这个词的全名应该是“市场渗透率”,属于管理学营销学当中的一个概念,具体的意思是指:一个产品在某个时间段里面,在市场所有同类型产品中可能达到的比例。2、2021新能源车渗透率“越过山丘” 合资品牌“无人等候”
又到了各种年终总结的时候,各行各业会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复盘,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年的工作方向进行调整,制定出相应的各种小目标,中国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在经历疫情、缺芯等挑战之后,全国乘用车2021年零售销量达到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结束三连降。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渗透率达到14.8%,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有明显提升,尤其是11、12月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均超过20%。可以说,新能源车销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距离20%渗透率的目标也逐步靠近。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从各品牌层面的新能源车销量数据来看,自主品牌表现较好,合资品牌则可以用差强人意来形容,其中在12月份,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3%。
肉眼可见的是,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已经被自主品牌拉开较大距离。
合资品牌新能源车销量表现不佳
按理说,合资品牌在知名度、口碑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为什么新能源车的市场反馈就不灵了呢?这就要从产品本身来说起。
当面市面上大部分合资品牌都有“油改电”的问题,这些车型往往是把成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机械传动轴等结构换成电动机和电池,经过重新组装,作为一款新能源车投放到市场。这样的操作方式对于厂家来说,一方面可以节省研发费用、产品投放周期等,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汽车双积分”压力,何乐而不为。但弊端就是,这一类型产品没有完全发挥出电动系统的优势,续航没有优势、智能化不足等等“缺陷”,都足以令消费者嗤之以鼻。
另一个就是性价比问题,合资品牌中也有性能与配置不错的新能源车型,但售价往往比同款燃油版车型要贵2-3万元。就拿东风日产轩逸纯电版来说,其厂商指导价为23.8万元,补贴后售价为15.3万元起,比燃油版11.9万元的起售价,高出3.4万元;同样,一汽-大众探岳GTE(插电式混动、24.98万元起)比探岳燃油版(20.49万元起)起售价高出4.49万元。在不限牌城市,这样的售价基本没有吸引力。
此外,在汽车智能化越来越收到年轻消费者欢迎的时代,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人机交互等功能在自主品牌尤其是新势力中比较普遍,但在大多数合资品牌的车型上很难操作,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此类配置。
总而言之,在很大程度上合资品牌产品竞争力不足,导致了在新能源车细分市场遭遇冷落。
比亚迪新能源车市场表现引领自主品牌
在自主品牌中,比亚迪因插电混动+纯电动“双轮驱动”的技术路线以及产品布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表现亮眼。据比亚迪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比亚迪新能源车是该品牌的主要销量来源,全年销量达593745辆,同比增长231.6%,其中纯电车型全年累计销售了320810辆,而插电式混动车型车型则售出272935辆。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车在2021年5月19日正式下线,成为首个进入新能源汽车“百万俱乐部”的中国品牌。
上汽乘用车、长城、广汽埃安则紧随其后。上汽乘用车2021年新能源全年热销达16.1万辆,同比增长107%,渗透率超20%,国内稳居市场前五,全球跻身前六,全球及国内皆处于第一阵营。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去年全年累计销售136,953辆,在总体销量中占比10.7%,其中欧拉品牌12月单月销量首次突破2万辆,创历史新高;广汽埃安全年销量123660辆,同比增长119%,超额完成10万辆年度目标。
多家自主品牌超额完成新能源车销量目标,这也是自主品牌在去年12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9%的关键因素。
新势力第一梯队交付量接近突破10万辆
在造车新势力方面,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销量都超过9万辆,其中数小鹏汽车销量涨幅最大。2021年,小鹏汽车销售98155辆,同比增长275.2%;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分别销售91429辆、90491辆,同比增长109.1%、177.4%。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理想,跟小鹏、蔚来都有3款车交付相比,理想仅一台车,在12月份,其单月销量达到14087台,全年交付量在新能源SUV中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和比亚迪宋(含插电混和纯电动),排名在理想ONE之后的比亚迪唐的销量数据是50116辆,距离较为明显。
如果刨去Model Y和宋纯电版,将插电混动SUV作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理想ONE无疑是这个市场中表现最好的,要知道插电式混动车型目前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燃油车。此前也有网友列举过一个段子,只要加上足够的定语,无论哪款车都是最牛的,但是同时也要清楚的看到,如果以新能源车型归类,理想ONE与特斯拉Model Y比还有较大差距。
除蔚来、小鹏、理想,也就是俗称的造车新势力三少—“蔚小理”之外,哪吒和威马、零跑可以看作是第二梯队,这三个品牌2021年交付量在5万辆左右,月交付量也能达到5000辆以上。
写在最后:尽管合资品牌2021年新能源车市场表现不佳,但不可否认,合资车企转型新能源汽车的脚步在加快,推出了专属新能源车平台,继大众MEB平台后,奔驰推出了EVA电动汽车架构平台,现代汽车E-GMP电动全球模块化平台以及通用的Ultium奥特能纯电平台等。
其中表现较好的,比如随着大众ID系列车型的的推出,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去年12月批发量为19498辆,占据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46%的份额,有业内专家对此表示,大众坚定的电动化转型战略已初见成效。
在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利用技术积累、产品布局等综合因素在国内汽车市场中取得先机,但随着汽车新四化的不断加速,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后来居上,起码从市场表现上来看暂时是取得领先。不过随着合资品牌转型步伐加快,自主品牌也必须要看清未来的市场竞争趋势,提前做好产品布局。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可能会出现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势均力敌的局面,但只要有“拿得出手”的好产品,才有可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立于不败之地。
3、2021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渗透率迈过20%。
新能源汽车进入陡峭的增长曲线。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5.7万辆和4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2倍。
从渗透率来看,11月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17.8%,高于10月份。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19.5%,高于10月份的18.2%。另据乘联会的报告,在零售端,新能源乘用车在11月份已迈过20%的门槛,达到20.8%。
4、乘联会秘书长: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突破20%
易车讯 日前,乘联会秘书长对外表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逞爆发增长,9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20%,2021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突破15%。其同时展望,2022年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20%。
据乘联会分析,2021年新能源车市超高速增长期,这有其特定因素,主要是低基数和新品超强贡献的促进,加之疫情下私车出行的需求旺盛。今年9月份,新能源车销量达到35万台,销量同比增速2倍,也就体现新能源车年初受到市场拉动而呈现是爆发增长的特征。
2021年中国车市进入一个相对平稳增长的特征,但新能源保持高增长趋势。连续两年的低迷为2021年奠定高增长基础。今年的后期增长压力不断加大。从基数看,今年后期仍持续较高增长。
展望2022年,政策、产品、产业形态等都对新能源市场发展有利,新能源车企以及新势力车企发展势头将更强劲,同时积分压力,传统车企必定增加新能源的比例,渗透率有望超过20%。
在2022年的芯片供给仍不确定的情况下,新能源具有的双积分和补贴优势,使得主机厂对新能源汽车的芯片资源倾斜度会大一些。
2022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将会快速提升,这得益于用户对新能源概念的逐步接受以及与油车相比的实惠性。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部分厂家也退出免费充电政策,对比油车加油而言,新能源汽车在后期费用上有优势。
5、国内新能源汽车会怎样发展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纯电动汽车销量及占比、碳中和时期新车销量中各燃料类型占比预测、不同燃料类型汽车平均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纯电动乘用车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等
纯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高,在整体汽车中的渗透率有望得到提升
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其销量会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扩大而扩大。2016-2020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突破111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达到81.6%。
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应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约为4.32%。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2030年为碳达峰时期,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5-2060年,纯电动汽车渗透率逐渐提升,到2060年,纯电动汽车在整体汽车中的渗透率有望超过70%。
纯电动汽车碳排放量低于其他燃料类型,有助于实现碳减排
从五种不同燃料类型汽车平均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来看,柴油车平均碳排放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燃料类型,汽油车平均碳排放次之,常规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碳排放明显低于柴油车和汽油车。其中,纯电动车平均碳排放最低,为146.5gCO2e/km。
纯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较大,主要表现在电网清洁化、电池碳排放等领域
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2021》分析,纯电动乘用车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较大,到2025年可实现减排至72%(以2020年为基准),到2060年可实现碳减排至2020年的17%。
具体来看,对纯电动车减排贡献最大因素为电网清洁化,在不同情景中贡献在10%-50%之间;材料效率对纯电动车的碳减排也很重要,可降低纯电动车4%-13%的碳排放;随着时间的发展,动力蓄电池碳排放的对纯电动车碳减排的作用也越加明显;使用能效与电网清洁化两者共同作用于纯涤电动车燃料周期的碳减排,且随着电网清洁化的程度加大,使用能效的减排效果趋于降低。在不同减排措施中,生产能效的作用最不明显,主要由于其在纯电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重较低。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