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汽车行业真是未来发展趋势吗?市场发展劲头如何?
随着双积分、双碳目标的政策导向,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出行的大趋势。而现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新能源汽车企业异军突起,在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布局海外业务。作为全球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扬电子早期布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具备PTC水加热器、VCU等配件研发生产能力。
2、刹车片发展前景
结论:汽车制动器(刹车片)属于汽车配件的一种,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上升,其发展前景良好。
中国汽车工业当前从成长期逐步迈入成熟期。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将进入自主品牌激烈竞争的分化时期,龙头依靠技术优势、强大的降价能力和广泛的市场基础将呈现强者恒强,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整车企业逐渐退出市场或被龙头吞并,传统汽车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受益;而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持续高速增长,电动化、智能化加速推进。
销量层面来看,汽车行业销量主要受到宏观经济以及刺激政策影响较为显著,目前来看尚未看到宏观经济数据企稳,同时叠加疫情对乘用车供需的影响,预计 2020 年下半年汽车销量将企稳,与去年同期相比呈持平态势,乘用车板块销量在中性假设下约 11%的同比下滑,年销量达到 1917 万辆。商用车由于其具备周期性,预计今年维持-2%小幅度下滑,年销量达到 423 万辆,汽车板块整体同比下滑 9.2%,年销量 2340 万辆。
剔除政策性因素影响,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进入个位数增长的常态阶段,中国汽车工业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中国这一阶段大致对应美国 90 年代和日本 80 年代的汽车工业。参考美国这一阶段的自主厂商表现(龙头发生并购),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将进入自主品牌激烈竞争的分化时期,国内整车龙头依靠技术优势、强大的降价能力和广泛的市场基础将呈现强者恒强,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整车企业逐渐退出市场或被龙头整车吞并,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受益。
明年我国将步入第14个五年规划。结合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和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未来几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将围绕着四条主线发展:1)电动化与智能化;2)进口替代加速的优质零部件;3)行业龙头以及行业核心资产;4)汽车后市场。
主线一:“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双轮驱动
出于对能源体系、工业发展等方面考量,2012 年定位于国家级战略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被推出,在长达 8 年的补贴政策、路权导向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推动下,产业链由零发展雏形初显。而目前整个行业仍处成长初期,智能化、电动化趋势下汽车行业面临巨大的技术革新,带动产业链变革。
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为国内厂商带来新机遇,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对于新环节,国内外厂商处同一个水平线,是国内厂商最好的切入时机,相较于偏传统环节的国产替代路径更为容易;另一方面,行业从 0~1,赛道短期爆发性强,在足够大的市场规模下,能诞生多个大市值企业。
经梳理,电动车纯新增量环节集中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汽车电子、车联网领域,而底盘部分(传动、转向、制动等)存在由机械部件向电子部件升级的需求。此外,车身内外饰及底盘结构件作为汽车演变中技术升级较小的环节,仍存在以铝换钢的轻量化、智能化车灯等趋势性机会。且大部分新增量环节处产业成长初期。
主线二:进口替代加速,优质零部件稳健成长
全球整车厂盈利端承压,产业链向性价比更高的国内供应商转移。
低廉的人力成本,丰富的原材料供应下,国内零部件企业相较欧美发达国家具备天然的成本优势,在车灯、玻璃、客车这类非标汽车产品上体现尤为显著(非标产品需要更多人力支持),未来整车行业竞争仍将呈现加剧趋势,国内零部件企业有望携优势成本地位实现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替代。
自主-合资-外资(全球),深度国产替代拉开序幕。从零部件替代类型来看,自主零部件企业的进口替代是从制动系统开始,逐渐传导到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总成。从零部件替代顺序来看,国内零部件厂商通常是从自主品牌开始,逐渐切入合资,最后配套外资或全球平台,这个阶段的替代驱动来源于 1)自主品牌车型销量占比提升;2)自主品牌零部件厂商通过技术引进与内生研发积极切入合资配套体系。
总体来看,2010-2015 年间,汽车零部件发生了全行业的进口替代(从 2010年的零部件全系列进口增速高于汽车销量增速,发展到 2015 年的零部件全系列进口增速低于汽车销量增速)。横向来看,2010-2015 年间,汽车零部件各类别中,发动机零部件增速降幅最大(-71%),其次是行驶系统(主要是轮胎和悬挂类,-68%)、再次是传动系统(变速器等,-67%)。纵向来看,制动系统零部件最早实现进口替代(2011-2012 年进口增速急剧下行),其次是发动机(2012年进口增速开始低于汽车增速),而以变速箱为代表的传动系统从 2015 年起进口增速才开始拉开与汽车增速的距离。
主线三: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优势愈发凸显
“处新产品周期+细分行业稳定+市占率可观”的赛道龙头具机遇
未来分化为主旋律,强者恒强。汽车行业兼备周期与成长双重属性,行业增量红利消失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汽车行业结构性机会犹存:成长属性方面,深度挖掘由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以及后市场带来行业革新机会,周期属性方面,仔细甄别部分子板块周期性轮动与复苏带来的机会;短期而言,增量红利消失使得行业分化显现(车型、国别品牌、厂商分化),未来随着销量增速进一步放缓,龙头份额将进一步提升,缺乏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将渐遭淘汰,强者恒强格局日益凸显。叠加政策大环境支持,未来行业分化是主旋律。我们提出零部件赛道三维筛选框架,基于起点(单车价值量)-持续时间(产品生命周期)-斜率(产品升级速度)三维体系评价细分零部件的市场空间,所有零部件均可以置于下方坐标轴进行赛道比较。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赛道龙头优势凸显。新产品方面,整车厂新车周期与销量水平具较强的正向关联性,对于零部件厂商此种优质客户的深入绑定能缓释行业下行带来的业绩下滑影响,降低零部件企业盈利水平的周期性波动。技术方面,布局前瞻的公司有望在行业变革中提升自身议价能力,在细分行业中重塑竞争格局,收获中长期的增长。从市占率方面,占领市场的龙头有望受益于低端产能出清,份额扩张利好。
主线四:万亿级汽车存量市场,大幕徐启
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从汽车出售到报废的过程中,围绕汽车使用环节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括维修保养、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等和停车、检测等衍生项目,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结合行业所处阶段特征,行业投资机会逐步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渡,随着保有量增长、车龄增加,政策法规逐渐完善,汽车的后市场需求逐步提升,汽车存量市场投资机会加大。
销售增长放缓,进入存量时代
在经过多年的井喷式增长之后,国内新车销量增速逐渐放缓,保有量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汽车产业发展逐步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目前我国驾照持有人数达 3.42 亿人,保持中高速增长,保有量/驾照持有人数依然较低,保有量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随着国内新车销量增速放缓和汽车保有量稳健增加,中国汽车平均年龄有不断增长的趋势。2019 年,国内汽车平均年龄达 4.8 年,2022 年预计国内汽车平均年龄有望达到 5.3 年。在中国乘用车日趋老龄化的趋势下,车主对于维修和保养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多。
停车与检测、维保、二手车及汽车金融四大市场机遇
停车与检测业务缺口巨大。汽车全生命周期下,存在检测和停车等巨大需求。其中目前国内检测站服务行业市场空间为 678 亿/年,利润为 204 亿/年;检测设备行业国内市场空间 70+亿;机械式停车设备市场空间近 200 亿,同时目前我国停车位配比只有 1:0.5-1:0.8,和国际 1:1.3 相比我国停车位比例严重偏低,设备和服务均存在巨大缺口。
中国汽车维保市场:保持中高速增长,互联网汽配平台涌现。在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稳定增长且汽车平均年龄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后市场养护行业的市场规模一直在保持中高速增长,2019 年市场规模近万亿元,其中高频次高价值量单品如轮胎和蓄电池存量市场需求分别达 1700 亿和 200+亿。随着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深化,众多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平台涌现,其中包括两类:一是面向终端用车消费者的 B2C 平台,二是针对后市场配件及服务供应商的 B2B 平台。
中国二手车市场: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产业链日渐完善。随着汽车存量规模持续增长,我国二手车交易量逐年攀升,2019 年达 1492 万辆,同比增长 8%,二手车交易额达 9357 亿元,同比增加 9%。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促进了二手车行业产业链的完善,互联网公司的加入使二手车交易更加便利,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融合助力中国二手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汽车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信用体系和政策助力发展。2018 年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 48%,与美国 81%渗透率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信用体系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助力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2014-2017 年受汽车金融市场规模整体上升的趋势影响(汽车信贷规模增长迅速,2017 年达到 12000 亿元,相比 2001 年的 436 亿元增长了27.5 倍,年均复合增速达 23%。尤其是 2001-2003 增长迅速,除去 2004-2006年的负增长外,2007 年起增长速度快,2012 年达到同比增速 70%。),不良汽车贷款率保持稳定,我国汽车信贷的信用体系日趋成熟,良好的信用体系助力中国汽车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汽车零部件产业依然面临着以下风险:
第一,弱市下汽车行业对政策依赖度较高,行业销量的回升幅度大概率取决于政策力度,提示政策不达预期,汽车行业销量不达预期风险。
第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对补贴政策较为敏感,政策波动可能使得销量大幅低于预期。
第三,车市持续低迷影响下,车企将部分压力传导至零部件厂商,带来供应链压价超预期、订单分散等现象,将影响盈利端。
3、汇川技术估值为什么这么低
在大家的生活里,仪器仪表这样的配件对很多机器来说都是不能缺少的,它是市面上多数机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然它这么重要并且应用这么广泛,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仪器仪表的龙头股---汇川技术。在剖析汇川技术股票前,我准备了一份仪器仪表的行业龙头名单给朋友们,点击就可以领取: 宝藏资料:仪器仪表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绍:汇川技术总部位于广东深圳,在国内设有20个子公司。202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5.11亿元,共有12867名员工,公司主营业务范围涵盖了工业自动化产品,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并且拥有驱动与控制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分析完了汇川技术的公司大致情况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仪一下汇川技术公司都有什么优势,投资的话值不值得?
亮点一:公司实现工控进口替代
公司拥有技术成熟的PLC产品,公司的这款小型PLC产品经过3代迭代的优化,已经把总线型H3U、H5U产品推出来了,性能到达了拥有一流的水平,售价低于外资约25%,产品的价格并不高,广受好评。同时基于Codesys平台开发了AC800中型PLC产品,有希望在未来能实现进口替代。公司计划在2025年达到10%的PLC市占率,愈发由进口到出口发展方向。
亮点二:工控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由MIR的统计可知,公司通用变频器、通用伺服、PLC&HM同比增长68%、133%、40%,低压变频器、交流伺服、小型PLC产品上半年市场占有率分别提升1.4、5.4、2.41pct。电梯一体化产品增长44%,贝思特增长24%,此中大配套业务增长更超出达到了90%。相同的,公司在新能源乘用车份额以及市场地位也在稳步提升之中。
亮点三:优化核心业务产能布局
公司于2021年8月24日发布公告,准备分别投资11.96亿元和5亿元,在湖南岳阳选择建设工业电机项目、在山西太原选择建设高压变频器项目。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提高公司工业电机、高压变频器产品的整体产能,继续去完善公司的产能布局,将运营风险降低,提高获利水平。因为篇幅受到限制的原因,其他关于汇川技术股票的有关内容,比如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深度研报】汇川技术股票点评,建议收藏!
二、行业角度
目前,拉动仪器仪表行业慢慢回暖的原因是新基建、新能源等投资。从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同上一季度相比,2021年第一季度工业自动化增长了26%,并且在汽车领域,与新能源有关的业务也获得了快速的提升,该行业在市场上的地位有了持续的提升,
当中,低压变频器产品市场规模将近154亿,同期增长30%,通用伺服系统规模靠近120亿,比同时期多了47%。在国家对该行业的不断扶持下,未来新能源发展前景很好,特别利于这个行业稳步的发展。根据上述分析,汇川技术成长速度飞快,业务增长率高,业绩回报提升速度快,之后国家将会重点扶持新能源和新基建,它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极其重要,肯定会获取众多好处。但是文章对于信息的获取是有一些延迟的,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汇川技术股票未来行情,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这里的投顾都是特别专业的,可以帮你诊股,看下汇川技术股票估值是高估还是低估:【免费】测一测汇川技术股票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09-2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4、新能源汽车技术怎么样,有发展前景吗?
新能源汽车技术前景光明。
当前,我国正在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战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实施重点扶持政策。目前国家财政扶持节能减排,促进了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并且已成为新一轮汽车促销的亮点。随着油价不断攀升,能源与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无疑会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因此,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定然是未来的稀缺人才。
5、汽车半轴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机遇及趋势
汽车内饰件处于汽车产业链中游的零部件制造领域,是汽车制造的重要环节。根据汽车产业链结构,汽车产业以中游的整车制造为核心,围绕整车制造,中游已衍生出汽车设计、生产准备、零部件制造、汽车再制造、协作配套件和总成制造等领域,共同形成了汽车产业中游的产业集群。
资料来源:普华有策整理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经过长期发展,汽车内饰件行业已形成了以整车配套市场为主、以整车制造商为核心、以零部件供应商为支撑的金字塔型多层级配套供应体系。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重要分支,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的竞争格局按供应商层次划分,一级供应商直接向整车制造商供应内饰件总成系统,二、三级配套供应商通常为一级供应商提供相应内饰件总成的部分配套产品。随着所处金字塔层级的降低,产业进入壁垒和技术要求相应降低,企业数量随之增多,市场竞争也越激烈,行业整体集中度偏低。
总体而言,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已基本形成了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格局。未来随着汽车行业整合加速,汽车内饰件市场供需格局趋于稳定,行业将呈现集中度提升的发展趋势。
2、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汽车产业发展势头整体向好,汽车内饰件市场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中国汽车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自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十二年保持全球第一。近年来,虽然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环保标准切换、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有所回落,但整体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且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汽车千人保有量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当前的汽车保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公安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为3.95亿辆,结合我国2021年末总人口数量,千人汽车拥有量较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仍具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公路基建等配套水平来看,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逐年增长,公路密度逐年提高。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0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公路总里程469.52万公里,公路密度48.91公里/百平方公里,2020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1万公里,公路密度54.15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年复合增长率2.58%。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基建配套水平仍具有一定提升空间。《2020国际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日本公路密度分别为73.2公里/百平方公里和96.8公里/百平方公里,德国、英国、法国公路密度则高达170~210公里/百平方公里。因此,随着我国民众出行需求与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汽车需求仍存在提升空间,从而相应带动汽车内饰件的需求。
从汽车升级换代来看,汽车消费也在大众化车型日益普及的同时逐步向中高端车型发展。伴随着汽车消费的升级,汽车产业在保持环保化、轻量化发展的同时,开始往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持续推动汽车内饰件向轻量化、舒适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日渐成熟的汽车配套产业链,给国内汽车内饰件企业带来良好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品牌汽车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大型跨国供应商采购模块或零部件。以我国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汽车配套产业链日趋完善,国产自主品牌和外资、合资品牌在内的诸多企业在国内建立汽车制造基地,进一步带动了包括汽车内饰件在内的零部件配套供给。
与外资、合资品牌相比,国产自主品牌具有性价比高、服务好、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同时技术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未来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以及国产技术的积累,将持续为国内研发及生产能力较强的汽车内饰件企业带来进口替代的良好发展机遇。
此外,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出口发展良好,零部件出口额总体稳定。海外疫情的反复拖累了部分海外供应商的生产,而国内企业率先复工复产可为其拓展海外业务提供窗口期,将有利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我国作为全球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在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的浪潮下,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汽车内饰件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多种环境问题显现,市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得到大力推行。2020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力争到2025年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的发展愿景。目前,新能源汽车已上升到我国的国家战略高度,并且成为了全世界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市场之一。
新能源汽车一方面对内饰件的材料、工艺等提出了不同甚至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电控、电机、电池等“三电”系统所需的结构件需求,为已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上游配套供应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3、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汽车行业的周期性波动
汽车行业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对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此后近十年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然而自2018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出现下滑,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导致汽车内饰件行业也因周期性波动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2)生产成本上涨影响企业效益
近年来,生产成本增加是国内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如土地租金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口红利”消失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等。生产成本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汽车内饰件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也削弱了在激烈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对我国汽车内饰部件行业发展来带一定影响。
(3)“芯片荒”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随着汽车电子的深入普及,汽车对芯片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自2021年以来,全球芯片短缺现象持续加剧,芯片供不应求导致汽车等下游企业无法正常生产,部分整车厂商被迫减产或停产将减少对汽车内饰件的需求,从而对汽车内饰件行业带来一定冲击。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马来西亚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汽车行业芯片供应逐步改善,有望推动汽车产销的逐步恢复。
5、行业进入壁垒
(1)技术壁垒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整车制造商对汽车外观、生产成本、材料强度、环保性能及安全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升,进而对汽车内饰件的技术含量、可靠性能、精密程度和节能环保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汽车内饰件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车型市场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背景下,整车制造商必须及时推出新的车型和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整车的系统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成为了整车开发的必然趋势,往往要求供应商在产品策划和概念开发阶段就参与到整车产品的开发中,通过并行同步开发缩短整体开发时间。新进入企业往往受制于初期技术实力不足、产品开发能力较低,多只能涉及少数类别内饰件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且产品质量及性能难以有效保证,因此短期内较难形成竞争力。
(2)质量体系认证壁垒
由于汽车行业对于汽车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等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汽车协会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及其管理体系提出了标准要求,例如IATF16949、QS9000 等质量认证体系,尤其是IATF16949已成为包括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主要汽车制造国以及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选择配套供应商的公认质量标准。IATF16949质量认证体系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等多个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取得认证的周期长、难度大,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进入门槛。
(3)资金壁垒
汽车内饰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布局生产基地、购置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等,并根据内饰件设计结构对外采购或自行开发对应的模具,此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需垫付较多的营运资金以保证原材料采购等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内饰件企业需要持续重视研发投入,以满足下游客户对产品技术、性能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较大的资金投入对新进入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资金壁垒。
(4)客户资源壁垒
汽车内饰件直接影响汽车的质量、成本、及整车性能,汽车制造商对汽车内饰件质量和稳定性要求十分严格,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通常会建立一套严格的供应商评审标准。因此,除IATF16949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外,竞争者仍需通过下游客户的合格供应商评审,方能进入金字塔型的多层级供应商体系。通常评审内容主要涵盖供应商的研发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组织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等,整体审核程序较为复杂,汽车内饰件企业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与整车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鉴于此,汽车制造商倾向于保持现有的供应商数量和供应链体系的稳定,通常会与被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的内饰件制造企业形成较为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对于拟进入汽车内饰件行业的企业而言,在缺乏客户积累的情况下,严格、复杂的供应商审核程序将构成其一大进入壁垒。
4、汽车内饰件行业发展趋势
(1)汽车环保化、轻量化需求带动汽车内饰件的轻量化发展
近年来全球各国汽车节能减排标准日趋提高。在节能环保技术、轻量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绿色汽车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汽车行业呈现环保化、轻量化发展趋势。
以塑料零部件为代表的轻量化零部件以其较低的密度和优质的性能特征,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的金属零部件,“以塑代钢”已经成为了汽车零部件行业转型无识别结果升级的重要方向。轻量化零部件木仅岛饺藏轻车身重量,减少由惯性带来的制动距离,改善车辆行驶安全性,提升车辆的操作性能和加速性能,而且还能减少汽车排放,带来更好的驾驶和环保体验。
(2)汽车“新四化”趋势促进汽车内饰件的舒适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5G、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消费需求层次进一步升级,越来越看重汽车带来的隐性附加价值,传统汽车开始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方向转型,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时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我国在2020年到2025年将会实现低速驾驶和停车场景的自动驾驶,2025年至2030年可能实现更多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到2040 年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将有3/4是智能驾驶车辆;而在汽车网联化方面,预计到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辆,其中我国的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
汽车内饰件作为组成汽车的主要基本单元之一,涉及产品众多、技术广泛,是影响汽车美观度、舒适性和驾乘体验的重要因素。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不断提速的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入发展,各类具备科技感的内饰产品将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汽车内饰件的舒适化、智能化需求将持续增长,为内饰件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通过触屏或语音控制的隐藏式部件,既保证了功能部件的实用性,又提升部件应用的科技感,同时部件不使用时可置于隐藏状态也进一步提升了汽车内饰环境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性。
(3)汽车高端化需求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汽车内饰件的品质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推动了豪华汽车品牌需求的攀升,尤其针对诸多二次购车的消费群体,豪华车成为其换购的目标类型。豪华品牌由于契合了消费者的精神追求,具有持续的增长动力,诸多国内自主品牌车企都相继推出了豪华高端品牌,例如吉利领克、长城WEY、奇瑞星途等。自主品牌高端车型不断推向市场促使了我国豪华车销量从2010年的仅30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253万辆,在2018年汽车行业出现拐点的发展形势下,仍然持续上涨。随着销量的持续增长,豪华车也将成为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将更大幅度带动内饰件品质的提升。
(4)受益于生产和研发往新兴市场转移,内饰件行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全球化品牌汽车制造商通常把基础研发和核心技术开发工作安置于本国,支持全球产品设计,而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大型跨国供应商采购模块或零部件。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汽车市场的逐步开发,诸多汽车品牌开始在其国内建立汽车制造基地,并配套零部件供给能力。
我国作为全球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已经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无论从零部件质量还是价格方面均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汽车市场的逐步兴起,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鼓励支持,汽车生产和研发逐步往全球新兴市场布局,为包括汽车内饰件在内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2-2028年汽车内饰行业细分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目录
第1章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背景
1.1 报告研究背景及方法
1.1.1 行业研究背景
1.1.2 数据来源及统计口径
(1)行业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
(2)行业统计方法及数据种类
1.1.3 行业定义及分类
(1)汽车内饰的定义
(2)汽车内饰主要分类
1.2 行业产业链结构分析
1.2.1 行业产业链结构简介
1.2.2 行业上游供应市场分析
1.2.3 行业下游应用结构分析
1.3 汽车内饰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3.1 行业区域结构分析
1.3.2 产品应用结构分析
1.4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市场竞争状况
1.4.1 市场波特五力分析
1.4.2 市场竞争方式分析
1.4.3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2章 国内外汽车内饰行业总体产销形势
2.1 全球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1.1 全球汽车内饰产销规模分析
2.1.2 全球汽车内饰行业竞争格局
2.1.3 全球汽车内饰区域销售结构分析
2.1.4 全球汽车内饰行业规模预测
2.2 发达国家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2.1 美国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2.2 日本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2.3 德国汽车内饰行业产销需求分析
2.3 汽车内饰行业进出口形势分析
2.3.1 汽车内饰行业进出口状况综述
2.3.2 汽车内饰行业出口市场分析
2.3.3 汽车内饰行业进口市场分析
2.3.4 汽车内饰行业进出口前景
(1)行业出口前景
(2)行业进口前景
第3章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运营状况分析
3.1 汽车内饰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3.2 汽车内饰行业供需形势分析
3.2.1 汽车内饰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3.2.2 汽车内饰行业供给情况分析
3.2.3 汽车内饰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3.3 汽车内饰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第4章 中国汽车内饰上游供应市场分析
4.1 改性塑料市场分析
4.1.1 改性塑料应用特点分析
4.1.2 改性塑料供给情况分析
(1)产量分析
(2)全国改性塑料行业总产值分析
(3)全国改性塑料行业产成品分析
4.1.3 改性塑料需求情况分析
(1)全国改性塑料表观需求量分析
(2)全国改性塑料行业销售产值分析
(3)全国改性塑料行业销售收入分析
4.1.4 改性塑料生产企业分析
(1)企业规模结构分类
(2)生产企业产能情况
4.1.5 改性塑料市场前景分析
4.2 汽车内饰面料市场分析
4.2.1 汽车内饰面料市场容量分析
4.2.2 汽车内饰面料行业特点分析
4.2.3 汽车内饰面料市场竞争分析
4.2.4 汽车内饰面料发展前景分析
4.3 塑料合金市场分析
4.3.1 塑料合金市场规模分析
4.3.2 塑料合金生产企业分析
4.3.3 塑料合金应用特点分析
4.3.4 塑料合金国内生产状况分析
4.3.5 塑料合金市场前景分析
4.4 合成纤维市场分析
4.4.1 合成纤维产量规模分析
4.4.2 合成纤维国内技术发展分析
4.4.3 合成纤维价格走势分析
4.4.4 合成纤维发展趋势分析
4.5 内饰涂料市场分析
4.5.1 内饰涂料产量规模分析
4.5.2 内饰涂料生产企业分析
4.5.3 内饰涂料技术发展分析
4.5.4 内饰涂料发展前景分析
4.5.5 内饰涂料发展趋势分析
第5章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细分产品分析
5.1 汽车坐垫分析
5.1.1 汽车坐垫应用特点分析
5.1.2 汽车坐垫生产工艺流程
5.1.3 汽车坐垫市场需求分析
(1)商用车市场车垫需求
(2)乘用车市场车垫需求
5.1.4 汽车坐垫价格分析
5.1.5 汽车坐垫市场规模预测
5.1.6 汽车坐垫发展趋势分析
(1)汽车手编坐垫逐步向四季垫过渡
(2)汽车坐垫风格由商务逐步转向时尚
(3)仿冒坐垫市场缩水,品牌化成为趋势
(4)工艺上的创新成为新的热点
5.2 汽车方向盘市场分析
5.2.1 汽车方向盘应用特点分析
5.2.2 汽车方向盘生产工艺流程
5.2.3 汽车方向盘市场需求分析
5.2.4 汽车方向盘价格走势分析
5.2.5 汽车方向盘市场规模预测
5.3 汽车挂件市场分析
5.3.1 汽车挂件应用特点分析
5.3.2 汽车挂件市场需求分析
5.3.3 汽车挂件发展趋势分析
5.4 汽车香水市场分析
5.4.1 汽车香水市场规模分析
5.4.2 汽车香水应用特点分析
5.4.3 汽车香水发展趋势分析
5.5 其他汽车内饰市场分析
5.5.1 安全气囊应用特点分析
5.5.2 安全气囊生产工艺流程分析
5.5.3 安全气囊市场规模分析
5.5.4 安全气囊供应商分析
5.5.5 仪表板应用特点分析
5.5.6 仪表板生产工艺流程分析
(1)硬塑仪表板
(2)吸塑仪表板
(3)半硬泡仪表板
5.5.7 仪表板供应商分析
第6章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应用领域发展前景分析
6.1 汽车配件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6.1.1 汽车配件发展规模分析
6.1.2 汽车配件市场销售渠道分析
6.1.3 汽车配件市场企业分布分析
(1)汽车配件供应商
(2)汽车配件经销商
6.1.4 汽车配件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6.1.5 汽车配件市场前景分析
6.2 汽车维修保养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6.2.1 汽车维修保养市场容量分析
6.2.2 汽车维修保养线上渠道分析
6.2.3 汽车维修保养行业竞争分析
6.2.4 汽车维修保养发展规模预测
6.3 汽车整车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6.3.1 汽车整车市场容量分析
(1)中国汽车销量
(2)中国汽车保有量
6.3.2 汽车整车企业分布分析
6.3.3 汽车整车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1)汽车生产企业品牌排名前十企业
(2)乘用车生产企业品牌排名前十企业
(3)商用车生产企业品牌排名前十企业
6.3.4 汽车整车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6.4 汽车再制造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6.4.1 汽车再制造市场容量分析
6.4.2 汽车再制造企业分布分析
6.4.3 汽车再制造市场结构分析
(1)汽车再制造区域结构
(2)汽车再制造产品结构
6.4.4 汽车再制造发展规模预测
6.4.5 汽车再制造市场前景分析
第7章 汽车内饰行业重点区域市场需求分析
7.1 广东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1.1 广东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1.2 广东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1.3 广东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2 山东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2.1 山东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2.2 山东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2.3 山东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3 浙江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3.1 浙江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3.2 浙江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3.3 浙江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4 江苏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4.1 江苏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4.2 江苏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4.3 江苏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5 吉林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5.1 吉林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5.2 吉林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5.3 吉林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6 四川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6.1 四川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6.2 四川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6.3 四川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7 重庆市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7.1 重庆市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7.2 重庆市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7.3 重庆市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8 辽宁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8.1 辽宁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8.2 辽宁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8.3 辽宁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9 安徽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9.1 安徽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9.2 安徽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9.3 安徽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10 上海市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10.1 上海市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10.2 上海市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10.3 上海市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11 北京市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11.1 北京市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11.2 北京市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11.3 北京市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7.12 湖北省汽车内饰市场发展情况
7.12.1 湖北省汽车内饰产量分析
7.12.2 湖北省汽车内饰需求分析
7.12.3 湖北省汽车内饰市场前景
第8章 中国汽车内饰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8.1 汽车内饰企业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8.2 重点汽车内饰企业个案分析
8.2.1 A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2 B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3 C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4 D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5 E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8.2.6 F公司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3)企业营收情况分析
(4)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5)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9章 中国汽车内饰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分析
9.1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9.1.1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行业法规及政策解析
(2)行业发展规划分析
9.1.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行业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2)行业与其他关联产业关系分析
9.2 汽车内饰行业投资特性分析
9.2.1 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1)市场准入壁垒
(2)技术壁垒
(3)资金壁垒
(4)渠道壁垒
(5)品牌壁垒
(6)其他壁垒
9.2.2 行业季节特征分析
9.2.3 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9.2.4 行业盈利因素分析
9.3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9.3.1 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议
(1)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9.3.2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行业产品发展趋势分析
(3)行业市场竞争趋势分析
(4)行业产品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9.3.3 汽车内饰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2)汽车内饰行业供需前景预测
9.4 汽车内饰行业投资风险分
6、新能源汽车和普通燃油汽车的区别 以及新能源上的那些部件 代替了燃油汽车的部件 又减少取消了那些部件?
用驱动电机代替了发动机,用DC/DC代替了发电机,用充电的方式代替了加油,因为没有助力泵所以使用了电动转向,没有了发动机提供真空,使用了电动真空助力,没有了发动机驱动压缩机,使用了电动压缩机,没有了发动机给防冻液升温,使用了PTC加热,个别车辆取消了冷却系统,使用了风冷系统,希望能帮到你。
7、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超长慢牛周期
汽车 电动化(锂电上游和中游材料)开启新周期前半场,那么新能源 汽车 的智能化(零部件及电子器件)就是超长的后半场
去年下半年两三个月的行情才是 汽车 智能化的预热。 汽车 智能化成为新一轮朱格拉周期核心抓手, 汽车 深度智能化将推动国内自主品牌品牌溢价持续提升。
中国乘用车新增长周期即将启动,以电动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技术有望成为新周期的重要抓手,电动车渗透率已突破10%的关键位置,开启了新周期的前半场,智能化有望加速新周期的后半场赋能自主品牌全面崛起。
自主品牌全面崛起,中国需要自己的“特斯拉”和“博世”。
电动化的前半场造就了动力环节全球龙头宁德时代,智能化的后半场需要更多自主可控的中国零部件和电子器件龙头供应商。
预计智能化的后半场,随着自主品牌全面崛起,更多国产全球公司有望出现。底盘作为 汽车 的核心总成件,除动力环节外的制动、悬挂等核心环节有望实现进口替代,中国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需要一批常年聚焦核心”赛道”的中国企业壮大国内供应链,中国需要自己的“大陆”和“博世”。
智能化属性的零部件、电子器件企业将是下轮周期价值增长的新高地。
国内自主品牌量价齐升,四倍加速度撬动零部件板块万亿市值增量
国内自主品牌未来十年销量及ASP均有望实现翻倍式增长,量价齐升将为自主品牌供应链带来四倍加速度驱动的庞大市场空间。我们预计2030年自主品牌市占率接近65%,ASP约20万元。假设:1、乘用车每年2%-3%(2023年开始)的复合增速;2、零部件板块10%净利率;3、零部件板块PE估值中枢为20-30。因此在30倍PE的乐观假设下,2030年有望撬动零部件板块万亿级别市值增量,自主品牌有望拉动4.1-8.3万亿元的零部件市值空间,那么随着时间的跨度拉长,新能源 汽车 智能化开启超长的慢牛行情!
智能座舱中的人机交互龙头(上声电子)
智能座舱中的智能网联龙头(德赛西威、中科创达)
高增量市场的电子连接器龙头(瑞可达、电连技术、合兴股份、沪光股份、博威合金)
8、新能源汽车需要用到半导体吗
【太平洋汽车网】可以不用。新能源车行业是一个新的颠覆性行业,目前仍处于导入期,半导体行业不是一个新的行业,进口替代短期冲动和政策扶持大概率造成行业的过剩,等东西早出来后,那个卡脖子的手也早松开了,还要回到全球竞争。
2、新能源车行业产业链全,且偏制造业,符合中国国家竞争优势,在重要环节,比如电池和隔膜已经有绝对世界龙头出现,而半导体行业还是偏高精尖技术,不是我国的优势,我们在投入在进步,别人也没停下,且没有绝对的世界龙头出来。
3.新能源车行业随着补贴退坡,市场竞争格局好转,市场相对越来越公平,劣币驱良币的情况得到扭转,垃圾公司开始市场出清;而半导体行业目前政策全力支持,参考历史可以知道,可能大股东都赚到了,投资人未必能赚到。
4.新能源车对油车替代趋势已成,所谓的充电慢,续航短,找不到充电桩,安全问题啊等等都不是核心问题,都会慢慢改善,你对比去年和前年,是不是已经很大提升?电动车最终体验肯定优于油车,如果他很成熟了,又便宜,又不用加油,修车也简单,再加上智能化,市场会选择谁?包括氢能,目前没有看到比纯电动好在哪里。未来全球能源80%成为光伏等新能源供应,充电绝对没那么污染环境了。
5.传统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总体不看好,尽管他们可能个别还是比较优秀,但是所做的事就是自己替代自己,同时还有新势力在替代自己,因此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都要选纯新能源车赛道的公司。
6.关于空间,太大,不用仔细算,终极情况下,假设未来全球每年如果销量有1亿部汽车(不考虑共享化影响),那至少有20万亿吧,中间如果电池能占20%成本,也有4万亿吧,龙头享受30%市场份额,也有1万亿以上吧。电池龙头和光伏龙头的竞争优势很像,就是持续提质降成本的能力,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研发投入也越多,客户依赖度就越高,宁德时代这种不做整车的肯定更受车厂欢迎,谁愿意买竞争对手的电池呢?车厂自己做电池厂也不经济,产能做很大,销不出去,产生负向循环。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问答叫兽)
9、新能源汽车为什么那么贵?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没有得到和新能源汽车一样的补贴政策,这也是新能源汽车电池贵的原因之一。还有一种现象是,更换车辆的电池比更换车辆更贵。这种现象会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而改变。纯电动汽车使用的三元锂电池是目前比能量最高的电池。同样容量的铅酸电池,价格相对较高。一辆普通的纯A级电动车,25kWh的电池组,售价约7万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也是价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国内零部件制造疲软,国内新能源汽车大部分零部件依赖进口,包括电机、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导致新能源汽车价格被动上涨。此外,新能源汽车的R&D成本巨大:汽车行业的R&D成本非常高,在售出的汽车中平均分配R&D成本构成了用户购车成本的一部分。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未来新能源汽车肯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价格也会越来越低。
10、2020年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是什么?
汽车行业经历2001-2010年十年行业高增长黄金时代后,当前中国汽车行业逐步由成长期步入成熟期,此阶段行业体现出三大特征:行业增速放缓、保有量提升、厂商产能过剩。
汽车行业兼备周期与成长双重属性,行业增量红利消失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汽车行业结构性机会犹存:成长属性方面,深度挖掘由智能化、电动化、轻量化以及后市场带来行业革新机会,周期属性方面,仔细甄别部分子板块周期性轮动与复苏带来的机会;
短期而言,增量红利消失使得行业分化显现(车型、国别品牌、厂商分化),未来随着销量增速进一步放缓,龙头份额将进一步提升,缺乏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将渐遭淘汰,强者恒强格局日益凸显。叠加政策大环境支持,未来行业分化是主旋律,短期结构性机会犹存,长期把握智能化和新能源两条主线。
(10)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进口替代扩展资料1)行业集中度提升,具备核心资产的赛道龙头:基于此主线下的推荐标的有华域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
2)进口替代加速,成长稳健的优质零部件:基于此主线下的推荐标的有星宇股份、岱美股份、爱柯迪等;
3)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存量市场空间大:基于此主线下的推荐标的有玲珑轮胎、安车检测、五洋停车等;
4)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升级:基于此主线下的推荐标的有保隆科技、德赛西威、科博达、三花智控、中国汽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