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轻量化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是限于充电设施不完善、电池续航里程短、电动车售价偏高等问题,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及普及。未来更好的推广新能源汽车,除了要加快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提高整车续航能力,已成为当下新能源车生产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最佳的方式就是合理使用碳纤维材料。实验表明,采用碳纤维材料替代现有的钢制车身,可以有效降低60%以上的重量,续驶里程相应的提高20%以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所以碳纤维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其实碳纤维材料除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前景广阔之外,在传统汽车方面更有着宽泛的应用。碳纤维车身及金属平台的混合车身结构对于传统汽车车身结构而言,可以做到模块化、集成化,大大减少零件种类,减少工装投入,缩短开发周期。
总而言之,无论从性能还是环保角度出发,汽车轻量化都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采用碳纤维材料是汽车轻量化的必由之路。
2、汽车专业轻量化和新能源电池哪个前景好
新能源车更实用 轻量化技术潜力巨大
传统汽车在轻量化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各方面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几乎穷尽了各种可能的措施,但是面对日益严苛的油耗法规,不断高涨的油价,企业还是面临“更上一层楼”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一出世,由于电池的重量增加了数百公斤,需要针对车身的耐久性能做特殊设计;由于使用了额外的高压电,对其安全性要求更高、更苛刻,包括整车的密封、车身的结构、更苛刻的防水要求等。所有这些要求都对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开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电池也贵,碳纤维也贵,但是发展轻量化是硬道理。
3、按国标生产的慢速微型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竞争中有什么优势?
低速电动车产业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国标出台也是时间早晚的事,2018年及以后市场格局是否会发生巨变,企业该如何瞭望产业前景和避免政策风险,如何在低速电动车身份转正之后抓住新的机会脱颖而出?12月15日 下午,在由第一电动网主办的第八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GNEV8)微型车分论坛上,全国微型电动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山东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魏学勤就微型车市场、政策及未来趋势进行了集中分析。
魏学勤认为,微型电动汽车消费市场需求旺盛,正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据山东汽车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17年1-11月全省公告内微型电动乘用车和低速电动汽车共生产74.10万辆,同比增长26.89%,占山东省整车产量的28.56%;根据全国乘联会统计:2017年1-11月A00级电动乘用车销量达24.44万辆,同比增长162%,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53.35%。
此外,魏学勤从五个方面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
第一,中国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
已成为电动汽车发展最快、产量最大、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未来将引领国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
第二,微型电动汽车将率先进入消费市场。
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城市微型电动汽车是分时租赁、出行共享的首选车型。在农村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进入家庭的主力军。
第三,微型电动汽车升级速度加快。
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新趋势,作为“短途、轻型”车型,智能技术和自动驾驶在微型电动汽车上更容易实现。
第四,微型电动汽车在竞争中实现重组。
随着产业集中度、企业投资强度、技术创新力度的不同,将拉大企业间的差距,新老企业之间将出现合资、合作,相互参股,重组力度逐步加大,未来微型电动汽车生态圈的主导者必定是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
第五,微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锂电化趋势明显。
这主要得益于锂动力电池技术成熟,能量密度提高,使用成本降低。微型电动汽车企业要向A00级车企学习,充分做好动力电池升级的准备。今后2-3年微型电动汽车锂电化趋势十分明显。
4、新能源汽车,为何总难尽如人意?
我理解这里的新能源汽车一般指的是电动车。其实电动车的诞生不比燃油发动机汽车晚。续航能力的瓶颈一直是制约电动车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电池的重量几乎占了电动车重量的一半左右。
一种说法是新能源的发展并不是国家不知情电动车插电混动车的巨大弊端,而是国家的战略考虑,减少石油的消耗以备不时之需,让夜间的电能浪费利用起来,当时这种说法对我这个坚定反对电动类新能源以巨大震撼,但目前从全世界来看电池驱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性革命性的技术,比如低温效率,电池密度,轻量化的突破等等。
新能源车发展有赖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石墨烯电池,新燃料电池等等都才刚刚开始应用。
而汽车行业,众所周知,涉及人身安全和公众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测试才能在汽车上使用。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1,新能源基础科技发展才刚开始突破,到实际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特别是在汽车上应用更需要时间验证。
2,充电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快速充电技术的应用还没完善,这也需要时间。
3,国内新能源汽车目前还是依靠补贴扶持才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形成健康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结构。
另外还有其它原因,比如油价下跌,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可靠性的认知等等……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还是在发展的,但是为了更健康安全的未来,我们不妨耐心一点。
5、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用什么导热材料好?
首选美国派克固美丽(Parker Chomerics)品牌的导热凝胶GEL 30,导热填充材料(片状)G579, 特斯拉就是用的他们家的材料方案.
6、特斯拉国产后 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该如何重塑?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国内车市遭遇“黑天鹅”。受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也分别下降55.4%和54.4%,这一数据已跌至2019年以来最低销量。
“进入2020年,车企要思考疫情后的新能源汽车新动向。”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即使没有疫情,从2019年国内车市走势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销也多次出现同比双降,这种忧患意识必然存在。“而进入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面对市场调整,还要面对产业竞争上的变化”。
市场之变 高端纯电车后来居上
从全球来看,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最高,远超欧盟、日本。据中汽协、ACEA、Markline等机构统计,2019H1中国、欧盟、美国、日本乘用车分别销售1012.70、818.36、259.38、228.57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分别销售56.29、19.78、13.65、1.73万辆,各占比57.19%、20.10%、13.87%、1.76%。
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利好,吸引BBA、丰田、大众等传统车企纷纷加入新能源汽车阵营。而随着这些国际大牌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及发力,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
除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队伍扩大外,消费者及产品结构也在发生改变。随着年轻一代消费群的崛起,科技与舒适性更强的高端纯电动汽车引领消费升级,国内传统车企为市场所需,相继推出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2019年3月,北汽集团旗下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ARCFOX,在日内瓦车展全球首秀。不久,吉利在新加坡发布全新的高端纯电动汽车品牌“几何汽车”。随后,广汽新能源第二代纯电动车专用平台GEP平台后的首款车型Aion S,在当年4月27日正式上市。
与普通功能型电动汽车相比,中国品牌高端纯电汽车除了拥有极具个性的高颜值外,在续航里程、智能科技以及舒适性方面都具备相当高水准。
其精细化程度与科技含量,赶超合资豪华车型,承担起引领中国自主品牌在高端新能源领域走向世界的重任——这些产品优势,让更多年轻消费者选择了这种中高端纯电汽车。
回首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当新能源补贴退坡,当低速电动车风光不再时,高端纯电动汽车的异军突起,正是体现着市场消费与车企的回归。
如今,新能源车市已形成四种市场模式:一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独资企业;二是以BBA、丰田、大众为代表的合资企业;三是北汽、吉利、广汽、上汽等传统车企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四是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品牌高端车型。群雄相争,市场有好戏看了。
格局之变 特斯拉搅局新产业链
经过十年的规划和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的先发优势和领先规模,在BBA、丰田、大众、福特等国际大牌以合资方式跑步进场,进行新能源汽车布局的同时,特斯拉的国产化,无疑带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的改变。
受各种利好影响,特斯拉市值创实现历史新高。此外,特斯拉激发产业链也贯穿2020年的投资主线中,带动电动化增量子行业(轻量化、新能源车热管理、高压零部件领域)发展,同时加速智能化汽车电子、5G应用的提速。
2020年,在中国完成建厂后的特斯拉,将以极具杀伤力的产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再次重塑。在争抢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为汽车产业链带来更多提升,这也2020年国内新能源产业的一种趋势变化。
巨大的市场蛋糕,自然不会让特斯拉独享。去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东京举行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将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东芝等车载电池厂商展开合作,加速发展自家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丰田官方表示:至2025年,公司计划将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至550万辆以上,该计划与之前相比提前约5年。
2月27日,据财联社报道:一汽丰田正在天津筹建一座年产能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新工厂将涵盖包括电池等在内的完整生产工艺,预计总投资近85亿元。一汽丰田方面表示:“新工厂未来将投产丰田TNGA架构之外的全新新能源车型。”
技术之变 动力电池的硬核角逐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角逐从幕后转向前台且刚刚拉开序幕。日前,特斯拉计划在中国制造Model 3车型中使用无钴电池的消息,成功地将人们目光再次投向动力电池。
据媒体称,特斯拉正与宁德时代的锂电池供应谈判,以更换目前特斯拉所适用的松下811三元锂电池。来自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不仅具有成本、安全性优势,在能量密度与续航里程上,不比现在的三元锂电池差。
日前宁德时代的CTP(Cell To Pack)技术,实现了在不增加电池组的前提下,同样能提高电池包能力密度,可以取代当下造价昂贵且安全性差的三元锂电池。
据了解,CTP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15%-20%,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了50%,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了10%-15%,可达到200Wh/kg以上。
此外,除了CTP技术电池外,2020年1月比亚迪也宣布即将推出刀片电池。有媒体称,“刀片电池”其实也就是CTP技术的另一种体现方式。针对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不足问题,“刀片电池”采用长电芯方案,极大提升电芯的成组效率,不仅重量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体积能量密度提升也高达50%。
从磷酸铁锂电池的回归,可以看到技术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动力电池技术上拥有雄厚实力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无疑成为2020年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的主力。
作为国内两大极具盛名的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也代表着当前电池技术的极高水平。他们在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上取得突破,在保持动力电池成本优势的同时,很好地解决续航里程问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快车道注入了鲜活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后补贴时代,新能源物流车如何生存和发展?
"补贴取消后,我们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确实受到了很大影响。"江铃汽车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黄刚日前在接受重庆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后补贴时代,新能源物流车辆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他们应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在2019年重庆第三届中国新能源物流车绿色城市搭配大会上,许多主流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运营商和物流企业齐聚一堂,探讨新能源物流车的生存和发展。
创新“上坡”
交通部项目研究所物流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甘家华指出,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开展旧柴油车的治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物流车辆有很大的潜力。
然而,众所周知,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补贴,到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全部收回,企业将面临市场洗牌的大考验。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陈全石表示:“补贴回归斜坡,创新上升。”他认为新能源物流车辆应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市场适应性,物流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大。他们应该不断加大技能开发力度,形成一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求。此外,新能源物流车辆的设计应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材料、新工艺、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在轻量化、模块化和智能化方面赶超传统乘用车。
定制个性化
近年来,新能源物流汽车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何促进新能源物流汽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重庆市车辆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二规二科科长、工程师叶芳彪认为,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物流车辆的发展;二是加快智能防控措施,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三,加强沟通,实施定制生产;第四,加大关键技能研发投入,提升整体技能水平。
扩展或聚焦
上汽团体商用车技能中心项目管理部EV31平台总经理瞿肖飞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汽车公司应该开发全技能路线,建立全系列平台,并分销全球市场。
江铃汽车持有类似的观点。黄刚表示,江铃汽车正在努力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包括轻型卡车(包括纯电动和附加汽车)、轻型卡车和皮卡。未来,包括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内的中型和重型卡车也将得到发展。
8、新能源底盘49千瓦是什么意思?
你好,电池容量与续航里程相关,新能抄源车包括插电混动、增程式、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对于纯电动的汽车而言,严格意义上来说,决定其续航里程的应该是:百公里电耗,而百公里电耗又和纯电动汽车的电控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整车轻量化设计,整车风阻系数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9、未来汽车重量会减轻多少?
为了追求安全,以往汽车的骨架及主要零部件都是用传统钢材料制成,因为在以往所有可用材料中,只有钢铁最结实,所以全球各类汽车的平均重量一般都在1.2吨到1.4吨之间。但如今,各类新型材料层出不穷,这些材料大都又轻又结实,于是科学家们考虑是否能将其中的一些作为新型轻量化汽车的“骨骼”进行开发。此外,一些由工程塑料制成的保险杠、发动机舱盖、行李箱盖,以及由镁合金制成的车轮,都能让车身“轻盈”不少。目前,开发商已将镁合金车架应用到了一些车型上,分别使车身重量减少了15.3%和6.2%。即将大行其道的,以混合动力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也将拥有不超过100千克的新型轻质“骨骼”,体重将比现在减轻1/4。可以说,汽车“减肥瘦身”初步成功了。
10、为什么说小鹏汽车在国产新能源车中是做得最好的?
小鹏汽车的出身高贵,有互联网等业界大佬共同投资建设。小鹏汽车 团队成立于2014年中,专注于针对一线城市年轻人的互联网电动汽车的研发,第一款量产车的目标是一辆时尚、跨界的电动SUV。
团队主要成员来自广汽、福特、宝马、特斯拉、德尔福、法雷奥等知名整车与大型零部件公司,以及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三星、华为等知名互联网科技企业。
2017年10月12日,小鹏汽车首款量产车型正式下线,在互联网造车行业中率先实现量产小鹏汽车成为中国互联网造车新势力中,首家产品取得国家工信部产品公告并率先实现量产的互联网汽车公司。 2017年10月23日,小鹏汽车宣布前特斯拉技术专家谷俊丽将出任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全面负责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团队的创建,领导人工智能创新和自动驾驶软件的研发。
2018年1月,小鹏汽车交付了39辆新车,并成为首家进入乘联会新能源车销量榜的互联网造车企业 。1月10日,小鹏汽车G3车型在美国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全球首发,将于2018年春季上市 。1月29日,小鹏汽车正式宣布启动2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获得阿里巴巴、富士康和IDG资本的联合领投,在B轮融资完成后,小鹏汽车在资本市场的资金将超过50亿元人民币。 3月1日,小鹏汽车宣布摩根大通亚太区投行主席顾宏地正式加盟,出任副董事长兼总裁 。3月7日,小鹏汽车的首座超级充电站在广州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