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斯拉真的成功了吗
和我每期写这个专栏一样,各种行业论坛的困难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话题,否则口水都不知往何处喷。各种汽车行业论坛,有的皇皇乎庙堂,有的草草者山寨,不论什么档次,谈来谈去,不外乎自主品牌、新能源等几个老掉牙的话题,谈了几十年,与现实往往大相径庭,实在无趣得很。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日前在天津举行,主办方应该感谢特斯拉,因为还有比它更适合在这种论坛上探讨的话题么? 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论坛上就力捧特斯拉,他在论坛上的演讲,大约超过一半的篇幅,谈的都是特斯拉的“成功经验”。连他本人都觉得有卖广告的嫌疑,因此特别申明,自己其实“无意为任何一款汽车做义务推销员”。 中国许多媒体,甚至像张国宝这样的专家兼高官,对特斯拉如此青睐有加,真是颇奇怪的一件事情。他们张口特斯拉,闭口马斯克,仿佛这个“半年不过卖了4000辆车,亏损了十年,今年一季度才刚刚盈利”(据张国宝演讲内容)的电动车公司,就要接管整个行业,大众丰田奔驰宝马们已经被彻底革了命似的。 可问题是,?从销量看,特斯拉全年销量不过一两万辆;从盈利看,扣除碳排放交易所得,公司也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从电动车技术本身看,即使是马斯克“铁粉”的张国宝也承认,比别家“谈不上什么突破”。看来看去,唯一称得上成功的,只是股价而已。可是股价这个东西,作为一个A股股民,我就不谈了,一谈就伤心! 我并不是一个“特斯拉黑”,甚至,我也很欣赏特斯拉的两款车,在去年的世界年度车评选中,我还投了特斯拉Model S一票,但是,我坚持我的看法:如果坚持纯电动路线,特斯拉的前途只有两种——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原因是,作为一个汽车厂家,无论高端还是低端,没有哪个品牌以一两万的年销量,可以独存于世;其次,纯电动车,在2020年以前没戏——我这其实已经非常不保守了,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认为,新能源车取代传统汽车,还得三四十年! 不论如何,作为一个论坛的演讲嘉宾,张国宝是很敬业的,如果只是介绍推广一番特斯拉,就跑题了,毕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嘛,所以,他还不忘总结一下特斯拉的经验,给中国汽车业提了5点建议: 一是以“特斯拉从高端车型切入市场”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青主曰:这是给谁挖坑呢?高端切入?咱们本土品牌现在要突破的是十万元天花板! 二是应集中优势资源,联合行业内外的技术力量攻克技术瓶颈。青主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 三是创新商业运行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将电池从整车价格里扣除,由专业化的公司来经营,采取租赁方式等办法。青主曰:似乎没什么创新嘛。 四是汽车行业要与能源行业加强合作,推动智能电网与充电网络的建设,为纯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完善的使用环境。青主曰:在纯电动车本身不具竞争力的前提下,环境再好也徒然。 五是不要放松对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青主曰:谁放松了?请举手!
2、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数控系统及相关的自动化产品主要是为数控机床配套。数控机床是以数控系统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机械制造产业的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系统装备的机床大大提高了零件加工的精度、速度和效率。这种数控的工作母机是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数值控制(简称“数控”或“NC”)的概念是把被加工的机械零件的要求,如形状、尺寸等信息转换成数值数据指令信号传送到电子控制装置,由该装置控制驱动机床刀具的运动而加工出零件。而在传统的手动机械加工中,这些过程都需要经过人工操纵机械而实现,很难满足复杂零件对加工的要求,特别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零件,加工效率低、精度差。
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帕森斯公司进行合作,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控制装置由2000多个电子管组成,约一个普通实验室大小。伺服机构采用一台小伺服马达改变液压马达斜盘角度以控制液动机速度。其插补装置采用脉冲乘法器。这台NC机床的研制成功标志着NC技术的开创和机械制造的一个新的、数值控制时代的开始。
软件的应用:
在1970年的芝加哥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了由小型机组成的CNC数控系统。大约在同时,英特尔公司发明了微处理器。1974年,美、日等国相继研制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CNC,有时也称为MNC。它运用计算机存贮器里的程序完成数控要求的功能。其全部或部分控制功能由软件实现,包括译码、刀具补偿、速度处理、插补、位置控制等。采用半导体存贮器存贮零件加工程序,可以代替打孔的零件纸带程序进行加工,这种程序便于显示、检查、修改和编辑,因而可以减少系统的硬件配置,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采用软件控制大大增加了系统的柔性,降低了系统的制造成本。
数控标准的引入:
随着NC成为机械自动化加工的重要设备,在管理和操作之间,都需要有统一的术语、技术要求、符号和图形,即有统一的标准,以便进行世界性的技术交流和贸易。NC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多个国际通用的标准:即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和EIA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标准等。最早制订的标准有NC机床的坐标轴和运动方向、NC机床的编码字符、NC机床的程序段格式、准备功能和辅助功能、数控纸带的尺寸、数控的名词术语等。这些标准的建立,对NC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推动作用。ISO基于用户的需要和对下一个5年间信息技术的预测,又在酝酿推出新标准“CNC控制器的数据结构”。它把AMT(先进制造技术)的内容集中在两个主要的级别和它们之间的连接上:第一级CAM,为车间和它的生产机械:第二级是上一级,为数据生成系统,由CAD、CAP、CAE和NC编程系统及相关的数据库组成。
伺服技术的发展:
伺服装置是数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第一台NC机床的进给驱动采用液压驱动。由于液压系统单位面积产生的力大于电气系统所产生的力(约为20:1),惯性小、反应快,因此当时很多NC系统的进给伺服为液压系统。70年代初期,由于石油危机,加上液压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系统笨重、效率低等原因,美国GETTYS公司开发出直流大惯量伺服电动机,静力矩和起动力矩大,性能良好,FANUC公司很快于1974年引进并在NC机床上得到了应用。从此,开环的系统逐渐被闭环的系统取代,液压伺服系统逐渐被电气伺服系统取代。
电伺服技术的初期阶段为模拟控制,这种控制方法噪声大、漂移大。随着微处理器的采用,引入了数字控制。它有以下优点:①无温漂,稳定性好。②基于数值计算,精度高。③通过参数对系统设定,调整减少。④容易做成ASIC电路。对现代数控系统,伺服技术取得的最大突破可以归结为:交流驱动取代直流驱动、数字控制取代模拟控制、或者称为软件控制取代硬件控制。20世纪90年代,许多公司又研制了直线电动机,由全数字伺服驱动,刚性高,频响好,因而可获得高速度。
自动编程的采用:
编程的方法有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两种。据统计分析,采用手工编程,一个零件的编程时间与机床加工之比,平均约为30:1。为了提高效率,必须采用计算机或程编机代替手工编程。自动编程需要有自动化编程语言,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APT语言是最典型的一种数控语言,它大大地提高了编程效率。从70年代开始出现的图象数控编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几何造型、零件几何形状的显示、交互设计、修改及刀具轨迹生成、走刀过程的仿真显示、验证等,从而推动了CAD和CAM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DNC概念的引入及发展:
DNC概念从“直接数控”到“分布式数控”的变化,其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分布式数控”表明可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多台数控机床。这样,机械加工从单机自动化的模式扩展到柔性生产线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从通信功能而言,可以在CNC系统中增加DNC接口,形成制造通信网络。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通过DNC功能形成网络可以实现:①对零件程序的上传或下传。②读、写CNC的数据。③PLC数据的传送。④存贮器操作控制。⑤系统状态采集和远程控制等。:
可编程控制器的采用: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NC控制器与机床强电顺序控制主要靠继电器进行。60年代出现了半导体逻辑元件,1969年美国DEC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LC。PLC很快就显示出优越性:设计的图形与继电器电路相似,形象直观,可以方便地实现程序的显示、编辑、诊断、存贮和传送:PLC没有继电器电路那种接触不良,触点熔焊、磨损、线圈烧断等缺点。因此很快在NC机床上得到应用。在NC机床上指令执行时间可达到0.085µs/步,最大步数为32000步。而且,使用PLC还可以大大减少系统的占用空间,提高系统的快速性和可靠性。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一台NC系统与机械连结在一起时,它能控制的几何精度除受机械因素的影响外,闭环系统还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传感器,特别是位置和速度传感器,如可测量直线位移和旋转角度的直线感应同步器和圆感应同步器、直线和圆光栅、磁尺、利用磁阻的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由光学、精密机械、电子部件组成,一般分辨率为0.01~0.001mm,测量精度为±0.02~0.002mm/m,机床工作台速度为20m/min以下。随着机床精度的不断提高,对传感器的分辨率和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具有“细分”电路的高分辨率传感器,比如FANUC公司研制的编码器通过细分可做到分辨率为10-7r。利用它构成的高精度数控系统为超精控制及加工创造了条件。
开放技术的产生:
1987年美国空军发表了著名的“NGC(下一代控制器)”计划,首先提出了开放体系结构的控制器概念。这个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提出了“开放系统体系结构标准规格(SOSAS)”。美国空军把开放的体系结构定义为:在竞争的环境中允许多个制造商销售可相互交换和相互操作的模块。机床制造商可以在开放系统的平台上增加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构成自己的系统。当前在市场上开放系统基本上有两种结构:①CNC+PC主板:把一块PC主板插入传统的CNC机器中,PC板主要运行非实时控制,CNC主要运行以坐标轴运动为主的实时控制。②PC+运动控制板:把运动控制板插入PC机的标准插槽中作实时控制用,而PC机主要作非实时控制。为了增加开放性,主流数控系统生产厂家往往采用方案①,即在不改变原系统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块PC板,提供键盘使用户能把PC和CNC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人机界面的功能。典型的如FANUC公司的150/160/180/210系统。有些厂家也把这种装置称为融合系统(fusionsystem),由于它工作可靠,界面开放,越来越受到机床制造商的欢迎,成为NC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我国数控系统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我国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90%以上的都是国外产品,特别是对于国防工业急需的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是决定机床装备的性能、功能、可靠性和成本的关键因素,而国外对我国至今仍进行封锁限制,成为制约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发展的瓶颈。为加快数控技术行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国务院批准实施《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和《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为我国数控技术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升数控系统等基础配套件的市场占有率,是落实装备自主化的重要内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也提出,到2020年,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要实现较大程度的提高。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即从解决短缺为主逐步向建设经济强国转变,煤炭、汽车、钢铁、房地产、建材、机械、电子、化工等一批以重工业为基础的高增长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构成了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的巨大需求。我国机床消费额从2002年起已经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机床消费额大于世界排名第二位的日本和第三位的德国消费额之和。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宝于《在数控系统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介绍,未来若干年内,我国数控机床市场需求量将继续以年均10-15%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制造业升级,中国现有普通机床也亟需改造升级,因此,数控系统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
3、城市里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近日谈了电力紧张的几条原因。经济快速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电大幅度增长,是供电紧张的主要原因。工业用
电仍是拉动用电需求的主要因素。2003年1月~2月用电增长17.64%,其中75.13%
为工业用电。电气、电子设备制造用电增速超过30%,高耗能产业用电增速超过2
0%。
居民生活用电对电力负荷的影响也较大,高峰用电负荷增长较快。华中、川渝
地区夏季制冷负荷一度达到电力负荷的1/3,华东达到28.7%,京津唐达到28.9%
。部分地区电源建设滞后,电源结构不合理。
去冬今春是我国百年未遇的特枯水年。来水特枯不仅使大中型水电出力下降,
还使得小水电减发,增加了对主网的供电压力。这是西北、川渝电力供应紧张的重
要原因。
电网结构仍显薄弱,局部地区输、配电“卡脖子”,城市配电设施超负荷,影
响了电力优化配置和电力输送。如江苏的过江输电通道能力不足,四川的成、德、
绵地区变电设施在高峰时超负荷,广东东莞、深圳一带输电线路能力不足造成输电
受阻,大区间电力交换仍十分有限等。
体制和管理上的一些因素加剧了部分地区的电力紧张。例如将电厂的发电量和
上网电价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压低电厂增发电量的上网电价。
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发电机组因事故停机,如四川江油、重庆珞璜和九龙等
电厂,在去年11月份的枯水季发生事故,影响了川渝电力的供应。另外,一季度国
际油价上升,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燃油发电机组停发,原来的用户转由主网供电,也增加了对主网供电的压力。
措施:在夏季到来之前,完成所有火电机组和供电设备的检修任务;尽可能利用水资源多发电;充分发挥全国大电网资源互补优势,力争多购外省电;大力推广绿色照明、高效电机等提高终端能效技术;按照有保有限的原则,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和重要单位正常供电;对出省煤炭从严审批;积极协调交通、交警部门,确保汽车电煤运输畅通;运用价格政策,严厉打击哄抬煤价的行为。这些措施对缓解电力紧张、确保电力供应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4、2009年有什么新能源政策出台啊?
摘要[中国太阳能商城编]:“十二五”规划调整, 有关新能源的提法是“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清洁高效能源的建设”,也与以往提出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所不同。相关具体内容已经引起太阳能行业各界的非常关注。详文如下: “可以说是又进行了一次调整。”4月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所高级顾问周凤起这样分析中国能源政策。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最新一期4月的《求是》杂志上撰文《科学发展 电力工业赢得挑战的根本路径》。根据该文,业内研判,针对目前能源领域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加快了调整步伐,除了核电从“积极”变成目前的“大力发展”外,火电、水电、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也有变化。 “十二五”规划调整 国家能源局政策调整,势必对 “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产生影响。 在3月28日召开的电力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曹述栋透露,国家能源局已经开始着手“十二五”电力规划编制准备工作,并已经启动包括核电发展规划等在内的专项规划,目前针对形势发展,将会加快核电、热电联产、煤电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上下游关系,积极调整火电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和核电一样,中国的水电、火电等政策也在微调。比如,根据“十一五”规划,我国电力政策是重点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而根据的张国宝文章,接下来,除了核电从“积极”变成目前的“大力发展”外,火电、水电、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也有变化。 比如下一步水电的政策是“积极推进水电开发”,代替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有序开发水电”。火电是“积极推进电力工业的上大压小,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不同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优化发展火电”。 有关新能源的提法是“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清洁高效能源的建设”,也与以往提出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所不同。 而措辞不同的背后,是规划的变化。以风电为例,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透露,2020年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亿千瓦,大大超出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2020年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的水平。 周凤起告诉记者,目前政策的调整方面核电的力度要大一些,原因是核电上可以在短期内发展比较快,“只要安全问题、核废料问题、核原料问题解决,就可以实现大发展。而水电尽管也在大发展,但是从长期看,相对潜力要要小一些。比如到2020年开发潜力可能就‘差不多了’”。 张国宝透露,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除水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从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6%以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据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两会,能源提案位列前20个代表最关心的领域之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代表和委员们的“能源热”急剧升温,站在国际布局的角度,把能源改革摆在了“第五次工业革命”的高度。而所有的能源类提案中,据《能源》杂志记者调查采访,可再生能源名列榜首。能源问题,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深思,调动着各相关群体的神经。 三年前,全国政协委员王南华开始关注能源领域的问题。 “我不是这个行业的,我主要是通过报纸、网络关心其他国家的一些发展动态,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能源发展策略。”王南华委员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说。 王南华算得上是个名人,但并非在能源界,而是航天领域,她见证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发展。虽然干练的王南华不喜欢别人在她神舟飞船设计师的称谓前突出一个“女”字,但女设计师的身份着实令人钦佩。 王南华的声音干脆利落,如果不查她的简历,一点都听不出她已然年过花甲,或许正是良好的学习心态使然。 对于能源,王南华充满了好奇,她去年提了“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提案,今年又提出了“推进新能源产业革命”的提案。“去年主要是从石油涨价的角度,认为是我国本身能源供给和结构平衡的问题,而且煤矿事故屡屡发生,依靠传统煤矿会涉及很多问题,所以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的提案。今年的金融危机让我感觉到原来的提案高度不够。每次经济衰退,也就意味着下一次的经济革命,必然会有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后来我注意到奥巴马制定了一个新能源战略,是非常全面的,有可能渗透到很多传统产业中,如汽车、城市供暖等,有人说可能是第五次工业革命。” 最令王南华津津乐道的,还是去年提案委员会专门组织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对她的提案进行了“三堂会审”,“专门请我们提案人到现场汇报了提案,各界领导都在场”。 王南华的提案只是众多能源提案中的一个,如今,越来越多的代表和委员开始关注能源问题,“能源热”再次升温。 可再生能源提案位列榜首 “能源是大家关心的排序20个重要问题中的一个。提案中,可再生能源是能源领域最热门的题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王南华说,她今年的提案只是对去年提案的一个战略高度的上升,提案中,她提到了一个词,叫“第五次工业革命”,即创造一个超越互联网革命的新能源产业革命,以此来拉动国家的经济转型。 王南华建议,要尽快制定我国的能源转型战略。不仅从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的角度,而是要从新能源产业革命的高度,从新审视原有的新能源计划,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转型战略和分阶段实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王南华说存在一些弊端,《可再生能源法》中虽已明确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统一管理,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价格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由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制定,研发计划由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力量分散,使得本来就薄弱的扶持政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次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就由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实施,如不是在危机时刻可能很难实行。”王南华说。 并且,王南华建议组建国家能源部,统一负责能源转型战略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能源政策(包括税收、价格、补贴政策)的制定、能源企业和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 据国际能源机构最新预测,从世界范围来看,石油将在未来40年左右枯竭,天然气将在60年内用尽,煤炭也只能用220年左右。同时,按中国剩余可采储量和能源消费量来看,石油还可开采13年,天然气为40年,煤炭为60年,均早于全球速度。能源短缺和能源消费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但是,有另外一组可喜的数据,根据初步的资源评价,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中,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仅海上风能资源总计可安装风力发电机组10亿千瓦;全国2/3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地区,理论上每年可以达到17000亿吨标准煤;农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能源资源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数量相当于5亿吨标准煤。 针对这些有利条件,企业界委员们根据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提案。或许,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发电集团总经理翟若愚所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5、全球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还能供人类用多久?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地球上的石油仅够三四十年,有专家则认为可使用一二百年。1998年6月7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即将来临的石油危机——真正的危机》的文章认为,今后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应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开始持续下降。虽然市场力量和石油生产技术的改进可能使石油供应继续保持到21世纪,但是石油危机的到来可能比一般人的设想早得多。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这个增加数字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尽管地质勘探技术有了惊人的进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储量明显减少,因为现有石油消费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到2003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都会面临石油危机。在本世纪内,世界主要靠丰富的低价石油推动了经济车轮的前进,如果石油枯竭,那么世界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中东报》认为,到1997年底,开采石油已达8070亿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动荡的70年代开采的。根据一些保守的估计,石油储量不会超过8300亿桶。还有一些报告指出,世界石油总储量约达9950亿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费石油240亿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来越少,每年只有50亿桶。中东地区以外的石油储量正在下降。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6、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地下总共大约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采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估算出来,但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2000年间向地球索取了大约5000亿~8000亿桶石油(一吨约等于7桶),占当时探明储蓄量的85%。
(6)张国宝谈电动汽车扩展资料: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